单选题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 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B.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 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72****3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169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72****3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170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理解不正确的有: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大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思想强调的是() 《春秋繁露》载:“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春秋决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黄宗羲曾说:“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以上言论中,可以看出黄宗羲() ①认为末业指不切民用的行业②反对重农抑商 ③主张工商皆本④反对以农为本 依据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本证病机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下面关于春秋决狱理解错误的是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属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属于() 孟子认为“圣之清者也”是()。 对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如何理解 把文学的实用价值摆在首位,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要之以实用为本”的作家是()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⑦月出于东山之上⑧何为其然也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⑩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之者。” 《黄帝内经》中认为,()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