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74****90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2025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74****90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2026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中的“二西”是指() 阎连科笔下的乡土之民多处于在“苦难”中的挣扎的状态,“苦难”是其小说中乡土之民生存的底色()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CSO每年大约销售世界所产钻石原石的()。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混凝土材料单价由砂、石、水泥、水等材料费用和拌制这些材料所消耗的人工费用组成。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見在人丁加徵钱糧寳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畂并未加廣應令直省督撫将見今錢糧册内有名丁數勿增勿减永為定额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編審時止將增出實數察明另造清册題報——《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材料二:  丁口之輸赋也其來舊矣至我朝雍正間因各疆吏奏請以次摊入地畝於是輸纳徵解通謂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是古来夫布之徵口率之赋一切取之农夫而户册所謂富民市民者擁資千萬食指千人不服田畝即公家一絲一粟之賦無舆焉——王慶雲《熙朝纪政》卷三《記丁随地起》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一、二加以句读。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统计报告分为一产、二产、三产,其划分标准是()。 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秕,無以粟)。於是倉秕盡,而求易於民,二石粟而得壹石秕。吏以爲費,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暴背而耕,勤而不惰者,豈爲鳥獸也哉)!米粟,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會也)。周諺曰:‘囊漏貯中。’汝獨不聞耶?夫君者,民之父母。取倉之粟,移之於民,此非吾粟耶? (鳥食鄒之秕,不害鄒之粟而已)。粟之在倉與在民,於我何擇耶?”(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此之謂知富國矣。(一)解释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47、易48、費49、去50、奈何51、獨52、擇(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3、夫百姓暴背而耕,勤而不惰者,豈爲鳥獸也哉!54、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爲一體也。(三)指出下列句中“食”的词义、词性与用法。(1)(食)鳧雁者必以粃,無以粟。(2)鳥(食)鄒之秕,不害鄒之粟而已。(四)翻译“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會也”,并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小計”、 “大會”的具体内容。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给下列两句里的加点字注音。(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__________(2)一食或尽粟一石石:__________ 每一接户线所带户数不得超过(),且所有用户必须由接户配电箱内的配电装置所控制 户粟郁子是日本国籍。 对户粟郁子说法正确的是()。 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