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孟子重视民,曾把民抬到()的高度。

A. 道
B. 天
C. 性
D. 理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357****69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294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357****69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295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反映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反映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反映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孟子反对暴政虐民、兼并战争,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反对暴政虐民、兼并战争,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为了使“民加多”,而且“天下之民至焉”,君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为了使“民加多”,而且“天下之民至焉”,君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孔孟对礼的态度,实有分殊。孔子更重“()”,孟子更重“贵民”。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 朱熹把亲民阐释为新民。 朱熹把亲民阐释为新民() 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 翻译句子, 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出自《孟子》。 什么叫民考民 什么叫民考民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