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APP
帮助中心
首页
考试
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查试题
>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单选题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 净化个人心灵
B. 树立独立人格
C. 解决百姓生计
D. 解释世界本源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661****3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2216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661****3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2217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搜索
热门试题
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
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朱熹邀请陆九渊赴()讲学,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
格物致知
陆九渊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陆九渊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陆九渊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提到,《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由此可知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关于程朱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①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时期②周敦颐是濂学,程颐、程颢是洛学,陆九渊是关学,苏洵是蜀学③南宋理学家王阳明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本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④淳熙三年(1176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爆发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大的论战,史称“鹅湖之会”,交战双方是朱熹、陆九渊⑤清末学者戴震反对程朱理学⑥“存天理、
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是怎样理解的?
中国大学MOOC: 朱熹以为,格物致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读书。
朱熹之前“格物致知”两种基本的阐释方向是物我统一和()
格物致知是()提出的
“格物致知”其语出自()。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
王阳明良知说认为“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的道路就是格物致知,此处的格物致知是指
“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
先有”诚意正心“,再有”格物致知“。( )
中国大学MOOC: 陆九渊和朱熹的思想分歧体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免费查看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
20
次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免费注册
新用户使用手机号登录直接完成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
【个人中心】
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
手机号后六位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