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经济的繁荣
B. 科举制度的推行
C. 学校体系的完备
D.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00****84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9681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00****84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9682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尚书 · 舜典》中就提出了“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伦”说,下列选项不属于“五伦”的是( )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简述《左传·桓公六年》之“修其五教”中“五教”的含义 《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载:“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戒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载:“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属于封建迷信与礼教的产物,在现代早已没有价值。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于(子賤),(子賤)曰:“。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逸也。”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治。(巫馬期)則不然:弊性事情,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而眾悅,【語】丘所以為之者!”曰:“(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 “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曰:“。”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務【來】賢人。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也,(不齊)之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其】與(堯舜)繼矣。”(注: 宓子贱, 名不齐。)(一)解释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47)治(48)固(49)語(50)來(51)舉(52)其(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之”的词性和用法。(53)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54)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55)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三)世人赞同宓子贱的治理方式,还是巫马期的治理方式?为什么?请用现代汉语陈述。(四)孔子所说的“小節”“中節”“大節”分别指什么? 中国大学MOOC: 子以四教,指的是 教幼儿穿()时,应先教其分辨左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关于儒学的起源,《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认为儒学是由继承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传统而产生的。周公的王道政治主要是指()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指出对下列句中“之”自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甚善矣,子之治东阿⑥彼童子之师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 《三字经》中教五子名俱扬的是什么时候的人()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句读之不知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⑤郯子之徒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彼童子之师 《论语·阳货》中提到:子曰:予欲无言。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伊斯兰教在唐朝时被称为()。 《尚书?舜典》中提出了“五教”的思想,即、兄友、弟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属于()关系。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