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

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日:“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会。”……乃自刎而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文字。
   (2)这里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这对刻画项羽整体形象有何作用?
   (3)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4)写乌江亭长的行为和言语,对刻画项羽性格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57****2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6259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57****2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6260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结合《垓下之围》一文“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结合《垓下之围》一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结合《垓下之围》一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垓下之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标书,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阅读《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1.这段文字批评的对象是谁?2.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3.指出其中的对偶句。 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请回答:A.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B.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C.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请回答:1.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2.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3.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陈:所:会:之: 阅读第一段文字,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垓下之围》一文出自《史记》中的() 阅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A.这篇文章出自哪部著作?作者是谁?B.文中“中国之俗”指的是什么?C.根据这段文字总结赵武灵王坚持胡服骑射的主要理由。 阅读说明,回答问题。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段选文,回答问题:[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分析[收尾]的写作特点。 《垓下之围》一文出自《史记》中的《世家》 “垓下之围”是( )的结尾部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星期一,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段选文,回答问题:<br/>[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br/>分析[收尾]的写作特点 《垓下之围》一文最后“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指的是()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