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格言出自()

A. 《朱子治家格言》
B. 《左传・鲁公十二年》
C. 《孟子・滕文公上》
D. 《庄子・养生篇》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46****96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606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46****96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607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恒念物力维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启示我们要树立()的消费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倡的()相契合。 “艰苦奋斗,玉汝于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启示是(  )。 “艰苦奋斗,玉汝于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启示是()。 《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教育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缕青丝,当念物力维艰”属于家庭美德中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缕半丝,当念物力维艰。”属于家庭美德中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把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家规家训的名言,你认为在当代仍有积极意义的是()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③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④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⑤子孙受长上苛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依次填入下面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面对这让人 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剩宴”。近日,团中央、全国学联开展了 的“光盘行动”, 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广大学生纷纷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合理消费的做法 。 依次填入下面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面对这让人( )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剩宴”。近日,团中央、全国学联开展了( )的“光盘行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广大学生纷纷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合理消费的做法(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和下面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致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近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3年初,为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问题: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刻不容缓。 材料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递交提案,建议将“勤俭节约”纳入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自觉提高道德素养。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出第一恒磨牙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