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296****7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8917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296****7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8918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是指()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兀兀穷年 wù wù qiïng nián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朱熹认为()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天人感应”理论。()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天人感应”理论()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兀兀穷年”“锲而不舍”“沤心沥血”这三个词语书写正确。 王守仁的“明人伦” ? “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出自朱熹。 “旮旯”“徘徊”“侩炙人口”“兀兀穷年”这四个词语书写正确。 ()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孟子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 ) ( )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