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5月18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48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5月18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有关胞吞、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胞吞和胞吐过程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胞吞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供能才能完成

    C胞吞和胞吐过程中会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胞吞和胞吐都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2. 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荚膜

    B蛋白质

    CR型细菌的DNA

    DS型细菌的DNA

  • 1.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 2. 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A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分裂能力

    B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含量增加

    C细胞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增强

    D增加单位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 1. 大白菜的花为两性花(一朵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花冠颜色(花色)主要有黄色、橘色和白色3种。为研究大白菜花色的遗传,研究人员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1和杂交2互为()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是显性性状。 (2)上述杂交结果说明大白菜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3)已知大白菜的花色与其中的色素种类有关,请完善下列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与表型对应关系,并解释杂交5中雄性亲本呈白色的原因:()。 (4)白菜的花色具有易于观察且稳定遗传等特点,请举例说明其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 2. 南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品种。为研究南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在遗传学上,南瓜果实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 (2)F2性状分离比约为(),由此推测,南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定律。 (3)将F1与长圆形南瓜杂交,该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其后代的基因型有()种,表现型有()种。 (4)想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扁盘形南瓜,请简要描述后续实验的基本思路:()。  
  • 1. 图1为细胞合成与分泌淀粉酶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 请回答问题: (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控制该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4]()中。 (2)图1中,淀粉酶先在核糖体中合成,再经[2]()运输到[1]()加工,最后由小泡运到细胞膜外,整个过程均需[3]()提供能量。 (3)图2中,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的[5](),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是()(填图中序号)。
  • 2. B型血友病是编码凝血因子9的F9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遗传病。我国科学家构建了B型血友病模型小鼠,并尝试对模型鼠进行基因治疗,以探索治疗该病的新途径。 请回答问题: (1)图1表示该病的发病机理,其中①过程所需要的酶是(),②过程称为(),③过程表示F9基因发生碱基的()而引起碱基序列的改变,④代表的碱基序列为() (2)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血友病模型鼠的突变基因进行定点“修改”,并测定凝血时间,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基因治疗的模型鼠凝血能力(),依据是()
  • 1. 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 2. 学习下列材料,请回答(1)~(4)题。 基于细菌构建拟真核细胞 人工构建细胞的传统手段是将纯化后的酶、基因等加入囊泡或微滴。筛选得到的人工细胞具有基因表达、酶催化等功能,但结构较简单,且功能单一。科研人员打破传统手段,以原核细胞为基础材料构建出拟真核细胞,其构建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构建原细胞。将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空液滴中,大肠杆菌会自发地进入液滴内部,铜绿假单胞菌在液滴表面。利用酶将两种细菌裂解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质膜留在液滴表面,液滴内部有主要来自大肠杆菌和部分来自假单胞菌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基本的酶催化、糖酵解和基因表达功能。由此构建出一个由质膜包裹的、内含细胞质活性成分的原细胞。 第二步:构建拟真核细胞。在原细胞中加入组蛋白等大分子,在其内部得到DNA/组蛋白体,构建一个拟细胞核结构。随后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再加入肌动蛋白单体构建拟细胞骨架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细胞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代谢物质逐渐积累,球状原细胞在48小时后呈现如图所示的不规则形状,且保持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质膜也不断修复。最终获得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拟真核细胞。 (1)从文中信息可知,原细胞的质膜来源于(),质膜可将其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从而保证了内部环境的() (2)推测文中“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细胞 中植入了()(填细胞器名称),()了原细胞已有的功能。 (3)与真核细胞相比,拟真核细胞还未具有()等结构。 (4)从细胞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可以为()提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