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APP
帮助中心
首页
考试
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查试题
>
医卫类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神经内科
>
患者男,62岁,因“左下肢活动不利3d”来诊。颅脑CT:右侧基底核区可见一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欠清,直径约0.5cm,中线结构居中。最敏感的检查方法是()
单选题
患者男,62岁,因“左下肢活动不利3d”来诊。颅脑CT:右侧基底核区可见一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欠清,直径约0.5cm,中线结构居中。最敏感的检查方法是()
A. 脑电图
B. 颅脑CT(平扫)
C. 颅脑CT(增强)
D. 颅脑MRI
E. 脑血管造影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320****52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1185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320****52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1186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搜索
热门试题
患者女,32岁,因“面部出现淡红斑丘疹伴瘙痒3d”来诊。下列药物中建议选用的是()。
第101题患儿男,12岁,因发热3d,右侧睾丸疼痛1d来诊。查体:右侧睾丸肿胀,压痛(+),质硬。尿淀粉酶增高。应进行的检查包括()
患者男,45岁。因阴囊肿大3周来诊。
患者女,38岁,因“头痛、头晕、耳鸣2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近1年”来诊。颅脑CT:右侧中后颅窝卵圆形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右侧岩尖部骨质破坏。颅脑MRI: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最可能的诊断为()
男,62岁,左下肢活动不利3天,CT平扫示:右基底节区见一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直径约为0.5cm,脑中线居中。本病例最可能诊断为()
男,62岁,左下肢活动不利3天,CT平扫示:右基底节区见一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直径约为0.5cm,脑中线居中。最为敏感的检查方法是()
患者女,52岁,因“右下肢水肿、胀痛4 d”来诊。应进行的检查有()
第101题患儿男,12岁,因发热3d,右侧睾丸疼痛1d来诊。查体:右侧睾丸肿胀,压痛(+),质硬。尿淀粉酶增高。关于患儿目前情况,叙述正确的有()
患者男,22岁,因“头痛1年,加重15d”来诊。CT和MRI:右侧额叶占位,伴钙化形成。考虑诊断为()。(提示突触素阳性,肿瘤细胞核NeuN阳性。)
患者男,24岁,因“脐周反复红斑多年,躯干四肢出现散在钱币大小红斑丘疹脓疱性损害3d”来诊。最可能的诊断是()。
患者,男,76岁。高血压病史20余年。3日前出现头晕,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现症见: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头颅CT:脑干处可见低密度梗死灶。最可能的诊断是()
患者,男,76岁。高血压病史20余年。3日前出现头晕,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现症见: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头颅CT:脑干处可见低密度影。则最可能的诊断是()
患者男,45岁,因“车祸至颅脑损伤,躁动”来诊。患者查体不配合,生命体征尚平稳。颅脑CT:蛛网膜下隙出血,左颞叶挫伤,水肿,中线右移。现应对患者进行的监测是()。
患者男,42岁。因长期便秘来诊()
患者女,55岁,下腰痛,左下肢活动不利。根据上述分析,最后的诊断应为()
患者男,24岁,因“发热4d,皮疹2d”来诊。诊断:麻疹。患者病情已发展到(提示入院后持续发热3d,全身可见散在分布的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部分融合成片。)()
患者男,59岁,因“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偏瘫2h”来诊。颅脑CT:右侧基底核区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CT值72HU,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区,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当日行MRI检查,其病变处最可能的表现为()
[复合型非选择题]患者男,59岁,因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偏瘫2h来诊。颅脑CT:右侧基底核区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CT值72HU,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区,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最可能的诊断为()
患者,男,65岁,诊断为脑栓塞,右侧肢体偏瘫。因左上肢输液,护士选择左下肢测量血压,以下错误的是()。
患者女性,43岁,因“左下肢乏力,右下肢麻木1年”来诊。查体,双侧T8以下痛温觉减退,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定位诊断应考虑()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免费查看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
20
次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免费注册
新用户使用手机号登录直接完成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
【个人中心】
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
手机号后六位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