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当年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辛苦干一年,结果喜获丰收。小岗村的其他10来农户受灾减产。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旱情不一样
B. 生产积极性不一样
C. 生产工具先进程度不一样
D. 土地贫瘠肥瘦不一样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325****9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5761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325****9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5762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改革首先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的生产模式 ()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农民率先包干到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 ),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农民率先包干到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56年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实行分田到户。据此可以看出,1978年与1956年比较而言,农村的变化是() 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 )责任制的先河。 1978 年,安徽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的 18 户农民秘密搞起了包干到户。他们的做法揭开了()   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户农民创造出(),其做法是生产队与每户农民约定,先把该缴给国家的.该留给集体的都固定下来,收获以后剩多剩少都是农民自己的。 1979年秋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原来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小岗村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 )。 1979年秋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原来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小岗村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 )。 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小岗村农民() 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1978年11月,县顶云公社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顶云经验”,与安徽风阳小岗村一起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声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小岗村从包产到户开始迅速的发展至今可以看出,中国农村改革中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改革需要农民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契约上按下血印,悄悄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小岗村民签定契约,实现包干到户,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份契约主要改变了() 1978年,关岭顶云农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在中国进行“定产到组、土地承包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顶云经验”,与安徽凤阳并称为“南顶云,北凤阳”() 从1978年开始在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9年,浙江长兴的()几乎与安徽小岗村同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