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研究表明,同样一篇文章,从网络上阅读和从书本上阅读都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纸质阅读更多指向深度思考,数字阅读更侧重于咨讯与知识的获取。这说明()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
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消极直观的反映
C. 认识来源于主体的已有知识
D. 认识是直接物质性的活动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417****86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3401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417****86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3402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同一篇文章发表在不同刊物上,但作者署名顺序不同,这种行为 仔细阅读华兹华斯《致杜鹃》,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 《学记》是哪一篇专著里的一篇文章() 通常一篇文章有多个主题() 有人轻视感性经验,把书本上的理论看成万古不变的教条,一切从书本出发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一期简报可以只有一篇文章,也可以有多篇文章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以“理想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1000字以上。 (  )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灵魂、主帅。 当一篇文章从英语翻译为汉语时,请问英语属于 当我们想搜索《计算机学报》上的一篇文章时,在来源期刊下输入 一般来说,学习一篇文章之后,对这篇文章的记忆效果()。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以“理想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1000字以上 我们从电视或书本上读到的“大烟”指的是() (  )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灵魂、主帅。 “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酒经》的第一篇文章是() 下列哪一篇文章是梁启超所作? 对于在线阅读是否会提高人们的阅读效率,伦敦大学花了 5年时间研究大英图书馆的 在线读者,发现读者总是忙于一篇又一篇地浏览,却极少细看访问过的文章。他们打开一篇文 章,通常读上一两页,便“蹦”到别处去了。报告说:“很明显,网络阅读让人们读得更多,却读得 更浅。人们上网正是为了回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初一学生李珺在《中学生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章的著作权主体是 ( ) 初一学生李珺在《中学生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章的著作权主体是()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