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在社会工作领域"儿童"和"未成年人"是通用的,并且在学科内领域划分中,采用"儿童社会工作"的表述,专指以未满( )自然人为服务对象,聚焦其社会福利和保护服务的分支领域。

A. 16周岁
B. 12周岁
C. 18周岁
D. 15周岁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208****63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3626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208****63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3627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热门试题
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就是指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和报道。这里的未成年人是指()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当人监护人()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这里的未成年人是指达到什么年龄的未成年人? 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这里的未成年人是指达到什么年龄的未成年人() ()既是未成年人的权利又是未成年人的义务?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年龄未满 18 周岁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的是(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为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可以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帮教和权利维护。以下属于社会帮教对象的是(  )。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能是未成年人的父母。 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是保障未成年人的()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能是未成年人的父母() 按照中国法律,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 人∶成年人∶未成年人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预防未成年人流浪是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源头预防是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的治本之策,()是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流浪的第一责任主体。 组织儿童乞讨罪中的“儿童”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的“未成年人”含义是一致的。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说明未成年人受到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说明未成年人受到( )
购买搜题卡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