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APP
帮助中心
首页
考试
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查试题
>
实施某项方案如提高产销量所引起的贡献毛益变化,即为利润的变化量。()
单选题
实施某项方案如提高产销量所引起的贡献毛益变化,即为利润的变化量。()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481****18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4431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481****18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4432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搜索
热门试题
剩余贡献毛益与贡献毛益之差为
若贡献毛益大于固定成本,即贡献毛益不足以补偿固定成本,则企业发生亏损。
盈亏平衡分析是将技术方案投产后的产销量作为不确定因素,通过计算企业或技术方案盈亏平衡点的产销量,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该技术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及项目()。
盈亏平衡分析是将技术方案投产后的产销量作为不确定因素,通过计算企业或技术方案盈亏平衡点的产销量,分析判断不确定性因素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该技术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及项目()
用于评价备选方案的贡献毛益指标是()。
平均变动成本一般随产销量增加呈同方向变化。()
2016年,全球汽车产销量突破()
某产品单位变动成本50元,销售单价80元,生产的固定成本2100万元,假定产销量相等,产销量为120万件时,其边际贡献为万元
单位产品贡献毛益越高,表明方案盈利能力越强。
甲公司开发新产品 A和新产品 B。 A产品的单价为 12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 90元。 B产品的单价为 1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 100元。投产新产品 B需要增加辅助设备,导致每年固定成本增加 250000元。原有产品的产销量为 40000件,单位边际贡献为 16元。企业面临投产决策,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投产新产品 A, A产品将达到 20000件的产销量,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 15%;方案二:投产新产品 B, B产品将达到 16000件的产销量,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 10%;方案三: A、 B两种新产品一起投产,产销量将分别为 15000件和 10000件,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 30%。要求:( 1)计算方案一中因投产 A产品导致原有产品减少的边际贡献。( 2)计算方案一增加的息税前利润。( 3)计算方案二增加的息税前利润。( 4)计算方案三增加的息税前利润。( 5)甲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简单说明理由
某企业产销量和资金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度 产销量(万件) 资金占用(万元) 19971998199920002001 5855506065 5046485354采用高低点法确定的单位变动资金为( )元。
在产销量上升时,经营杠杆率().
2014年东风风行产销量为()
项目盈亏平衡产销量越高,表示项目( )。
计算贡献毛益率,可以用单位贡献毛益去除以()。
贡献毛益
企业面临投产决策,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投产新产品甲,甲产品将达到20000件的产销量,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25%;方案二:投产新产品乙,乙产品将达到9000件的产销量,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20%;方案三:甲、乙两种新产品一起投产,由于相互之间的影响,产销量将分别为14000件和7000件,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40%。 另外,投产新产品还需要增加额外的辅助生产设备,将导致甲产品每年的固定成本增加25000元,投产乙产品会增加固定成本开支20000元。其他相关资料如下表所示:要求:计算三种方案企业新增的税前利润,并选择最优方案。
某企业2008~2012年产销量和资金变化情况如下表:年度产销量(万件)资金占用(万元)20082009201020112012202622302810010411010898采用高低点法确定的单位变动资金为( )元。
产品生产决策中的贡献毛益分析法,是指根据各产品所创造的贡献毛益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方法。但这里的贡献毛益大小,不是指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大小,而是指各种产品所能创造的()的大小为准。
在相关范围内,销售量的变动必然会引起贡献毛益总额同比例变化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免费查看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聚题库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
20
次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免费注册
新用户使用手机号登录直接完成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
【个人中心】
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
手机号后六位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