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5月10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45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5月10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海参离开海水时会发生“自溶”,即构成体壁和肠的蛋白质、糖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且降解程度受到温度、pH的影响。催化海参“自溶”的物质最可能是()

    A

    BNaCl

    C糖类

    D蛋白质

  • 2. 给小球藻提供含14C的CO2,发现有含14C的三碳化合物产生,其产生场所是()

    A细胞质基质

    B类囊体薄膜

    C叶绿体基质

    D叶绿体内膜

  • 1.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 2. 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 1. 某地蝽象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象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象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蝽象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象()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的结果。 (2)蝽象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象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的结果。  
  • 2.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示意图。字母A~D表示化学物质,数字①、②表示过程。请回答问题: (1)①所示过程以()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作为原料合成B,催化此过程的酶是()。 (2)②所示过程中,[C]()识别B的序列,按B携带的信息合成具有一定()序列的D。  
  • 1. 某种猫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黄色(A)对黑色(a)为完全显性。黑色雌猫和黄色雄猫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猫均为黑黄相间,推测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2. P酶在陆生植物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催化苯丙氨酸脱氨基。最新研究发现了能同时催化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脱氨基的PA酶。 (1)P酶与PA酶均为蛋白质。二者在细胞的()(填细胞器名称)中,以氨基酸为原料经()反应合成。 (2)研究人员对比不同类群植物的两种酶,发现二者均具有与脱氨基功能密切相关的“丙氨酸一丝氨酸一甘氨酸”序列,还发现8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差异在于其()不同。 ②P酶与PA酶的第121与123位点氨基酸差异较为稳定。将P酶121和123位点的氨基酸与PA酶相应位点的氨基酸互换,模拟酶与酪氨酸的结合情况,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说明,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两种酶的()不同,进而催化的反应物不同。这在分子水平上体现了()是相适应的。 (3)与只含P酶的植物相比,含PA酶的禾本科植物能同时利用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参与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增强了禾本科植物()环境的能力,使其分布更广。
  • 1. 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 2. 学习下列材料,请回答(1)~(4)题。 基于细菌构建拟真核细胞 人工构建细胞的传统手段是将纯化后的酶、基因等加入囊泡或微滴。筛选得到的人工细胞具有基因表达、酶催化等功能,但结构较简单,且功能单一。科研人员打破传统手段,以原核细胞为基础材料构建出拟真核细胞,其构建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构建原细胞。将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空液滴中,大肠杆菌会自发地进入液滴内部,铜绿假单胞菌在液滴表面。利用酶将两种细菌裂解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质膜留在液滴表面,液滴内部有主要来自大肠杆菌和部分来自假单胞菌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基本的酶催化、糖酵解和基因表达功能。由此构建出一个由质膜包裹的、内含细胞质活性成分的原细胞。 第二步:构建拟真核细胞。在原细胞中加入组蛋白等大分子,在其内部得到DNA/组蛋白体,构建一个拟细胞核结构。随后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再加入肌动蛋白单体构建拟细胞骨架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细胞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代谢物质逐渐积累,球状原细胞在48小时后呈现如图所示的不规则形状,且保持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质膜也不断修复。最终获得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拟真核细胞。 (1)从文中信息可知,原细胞的质膜来源于(),质膜可将其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从而保证了内部环境的() (2)推测文中“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细胞 中植入了()(填细胞器名称),()了原细胞已有的功能。 (3)与真核细胞相比,拟真核细胞还未具有()等结构。 (4)从细胞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可以为()提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