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5月9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28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5月9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可以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A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B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能实现捧杯的梦想。 

    C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D班长与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儿,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C深沟险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

    D花团绵簇、好高鹜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在公众场合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B 近期,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与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占了便宜。

    C 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理解诗的意义和道理。

    D 抗日战争的时间之长,地域之广,是一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

  • 1. 概括回答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
  • 2.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1.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 3.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 1. “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