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4月26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1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4月26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弟子规》。  

    A

    B

  • 2. 在信封的书写格式当中,收信人的详细地址应写在信封的正中间。()

    A

    B

  • 1. 下列各诗句所描写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A雨水、清明、惊蛰、小满

    B惊蛰、雨水、冬至、小满

    C立春、惊蛰、雨水、立秋

    D春分、清明、雨水、秋分

  • 2. 阅读理解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人还______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有声有色

    B绘声绘色

    C恶言恶语

    D指桑骂槐

  • 1.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 2. 下列名句,书写不正确的两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荀子《劝学》),

    C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巅。(李白《蜀道难》),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1. 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某初级中学围绕“文明伴我行”这一主题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并完成任务。(1)学校为“文明伴我行”活动征集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条。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语言简洁。
    (2)学校在活动中号召全校师生见到废纸主动拾起,人人动手,净化校园。李明看到你在拾废纸,很不以为然,说:“这样的小事没什么意思。”
    你对李明说:()
  • 2. 把下列5个短句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删减词语,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1)我校第85届运动会已于日前圆满结束。
    (2)运动会充分展现了我校“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的育人特色。
    (3)伟力药业又一次倾情赞助。
    (4)本届运动会由高67级学生会、团总支承办。
    (5)持续了两天的激烈角逐。
  • 1. (),车错毂兮短兵接。
  • 2. 盘飧市远无兼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