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考试大纲
<p> <span style="color: #ff0000;"><strong>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单独招生考试大纲</strong></span><br /><span style="color: #ff0000;"> 科目:职业适应性测试(笔试)</span><br /><span style="color: #ff0000;"> 适应对象:普通高中学生</span><br /> <strong> 一、考试性质和命题原则</strong><br /> 职业适应性测试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科书为基础,结合高中和中职教育的学习要求及教育实际,侧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职业适应性等,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具有的认识、分析、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潜能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br /> <strong>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strong><br /> (一)考试形式<br /> 闭卷、笔试。<br />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br />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br /> (三)题型及试卷结构</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203/106229785b1e801.png" /><br /> <strong> 三、考试内容及难度</strong><br /> 1.试题内容范围:政治时事知识;科学文化常识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技能知识。<br /> 2.试卷难易结构: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高难度题,其中基础题占60%,中等难度题占25%,较高难度题占15%。<br /> <strong>四、参考书目</strong><br /> 1.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br /> 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br /> 3.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白金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br /> 4.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br /> 5. 《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br /> 6.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广东科技出版社<br /> <strong> 五、样题</strong><br /> <strong>(一)基础题</strong><br /> 1.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请你选择一个与该对联最贴切的横批( B )。<br /> A.勤俭持业 B.诚信立业 C.科技为本 D.艰苦创业<br /> 2.关于“一带一路”,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BCD )<br /> A.“一带一路”倡议于2015年提出<br /> B.“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br /> C.“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br /> D.“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br /> 3.在数据库表中,每一个列称之为一条记录,而每一个行则称之为一个字段。(错误)<br /> <strong> (二)中等难度题</strong><br /> 1.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 ( C )<br />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r />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r /> 2.当你计划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旅游,你会提前了解哪些信息?( AB )<br /> A.餐饮、住宿 B.交通、景点 C.农业、经济 D.教育、气候<br /> 3.在Excel 中,若水平分页符和垂直分页符交叉成十字,选定十字右下方的单元格,然后删除分页符,水平和垂直的分页符将同时被删除掉。(正确)<br /> <strong>(三)较高难度题</strong><br />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B )<br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br /> 2.在Word中选定一行文字,如果想增大字号,可以用的快捷键有(A C)<br /> A. Ctrl+】 B. Ctrl+【<br /> C. Ctrl+shift+. D. Ctrl+shift+,<br /> 3.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看瓶子中的水少便往里面投入大量石头后喝到了水。这告诉我们在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成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 × )<br /><span style="color: #ff0000;"> 科目:职业适应性测试(笔试)</span><br /><span style="color: #ff0000;"> 适应对象:中职类考生、往届普高类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span><br /> <strong> 一、考试性质和命题原则</strong><br /> 职业适应性测试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科书为基础,结合高中和中职教育的学习要求及教育实际,侧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职业适应性等,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具有的认识、分析、逻辑思维,应用能力的潜能,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职业适应性能力。<br /><strong>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strong><br /> (一)考试形式<br /> 闭卷、笔试。<br />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br />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br /> (三)题型及试卷结构</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203/106229789a337c5.png" /><br /><strong> 三、考试内容及难度</strong><br /> 1.试题内容范围<br /> 专业一组:政治时事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常识、心理健康素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教育教学等相关职业技能。<br /> 专业二组:政治时事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常识、心理健康素质;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美育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br /> 2.试卷难易结构<br /> 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高难度题,其中基础题占60%,中等难度题占25%,较高难度题占15%。<br /> 四、参考书目<br /> 1.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br /> 2.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br /> 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br /> 4.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br /> 5.人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课本《中国历史》<br /> 6.《逻辑思维训练500题(白金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br /> 7.《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br /> 8.《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br /><span style="color: #ff0000;"> 科目:文化素质测试(笔试)</span><br /><span style="color: #ff0000;"> 适应对象:中职类考生、往届普高类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span><br /> 一、试卷<br /> 参加文化素质测试的考生考同一套试卷,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为一套试卷。<br /> 二、考试大纲<br /> 2022年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独招生考试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大纲(附后)<br /> 三、命题范围</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203/10622979771f7c5.png" /><br /> 四、各学科试卷分值及考试时间</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203/10622979c9ee35e.png" /><br /><strong> 语文考试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strong><br /><strong> 一、考试基本要求</strong><br />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试要求<br /> 1、熟练认读3500个常用汉字,掌握基本的普通话知识。<br /> 2、能正确地遣词造句,联句成段,准确地表达意思,语言简明、连贯、得体。<br /> 3、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基础知识,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br /> 4、能阅读并理解浅易的古代诗文。<br /> (二)应用能力的考试要求<br /> 1、能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进行分析,加以解决。<br /> 2、能对信息资料进行筛选、辨别、整合和运用。<br /> 3、能运用与学习、生活、就业相关的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进行写作。<br /> 4、能根据特定情景用口语简明、准确地表情达意。<br /> 5、能借助文字、图表等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br /> 6、书写规范,有一定速度。<br /> (三)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要求<br /> 1、注重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突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就业,又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br /> 2、注重知识的适用性和应用性,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基本需要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br /> 3、结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生活实际选取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材料,突出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br /><strong> 二、考试层级</strong><br /> 测试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欣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br />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r />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br />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br /> 级。<br />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br /> E.欣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赏析和评述,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br />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br /><strong> 三、考试内容</strong><br /> 考试内容及相应层级如下:<br /> (一)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br />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br /> 1、识记 A<br /> (1)识记常用汉字的字音。<br /> (2)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br /> 2、表达应用 D<br />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br /> (2)正确使用词语。<br /> (3)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br />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br />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br />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br /> (7)掌握并运用朗读的一般技巧。<br /> (8)掌握口语交际(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接待、讲解、应聘等)的基本方法。<br /> (二)文学常识<br /> 1、识记 A<br />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br /> (2)识记中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br /> (3)识记常见文学体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常识及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识。<br /> (三)阅读<br /> 现代文阅读<br /> 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和小说。<br /> 1、理解 B<br />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r />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br /> 2、分析综合 C<br />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r />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br />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r /> (4)分析提炼作者在文中的观点。<br /> (5)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br /> (6)发现、修改文章中的错误信息。<br /> 3、欣赏评价 E<br /> (1)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br />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br /> 古代诗文阅读<br />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br /> 1、识记 A<br /> 默写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诗文。<br /> 2、理解 B<br />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r /> 常见文言实词:安、被、倍、本、兵、察、长、朝、乘、除、传、辞、从、殆、怠、当、道、得、度、短、方、复、负、盖、故、顾、固、归、过、恨、后、胡、或、疾、及、即、假、间、见、解、进、尽、就、举、绝、堪、克、类、怜、临、名、莫、内、判、期、奇、迁、请、穷、求、去、劝、却、如、若、胜、识、使、是、适、书、孰、数、遂、说、私、素、通、徒、图、退、亡、王、望、微、相、谢、信、兴、行、幸、徐、许、要、宜、遗、贻、易、阴、引、逾、再、造、知、致、质、治、诸、卒、左,共110个。<br />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r /> 常见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则、者、之,共12个。<br /> (3)理解词类的活用。<br />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意动用法等。<br />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br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br />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r /> 3、分析综合 C<br /> (1)筛选文中的信息。<br />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r /> (3)分析提炼作者在文中的观点。<br /> 4、欣赏评价 E<br /> (1)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br />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br /> (四)写作<br /> 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br /> 基本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文面规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br /> (五)综合实践活动<br /> 能根据与学习、生活、就业相关的情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在设计中运用有关语文知识,展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br /> <strong>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strong><br /> (一)考试形式<br /> 闭卷笔试,总分为100分。不允许考生使用手机和其他网络设备。<br /> (二)题型<br /> 1、选择题(包括填空、阅读理解);<br /> 2、判断题。<br /> (三)考题难度<br /> 较容易的题约占4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30%,较难的题约占30%。<br /><strong> 数学考试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strong><br /> <strong>一、考试基本要求</strong><br />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试要求<br /> 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和定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懂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br /> (二)应用能力的考试要求<br /> 能根据概念、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运算和变形;能依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能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出分析,并能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br /> (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要求<br /> 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求解。<br /><strong> 二、考试内容</strong></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203/1062297a7cd7d7a.png" /><br /> 1、集合<br />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br /> (2)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br /> (3)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br /> (4)了解充要条件。<br /> 2、不等式<br />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br /> (2)掌握区间的概念。<br />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br /> (4)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br /> 3、函数<br /> (1)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br />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br /> (3)能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br />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br /> (1)理解有理指数幂,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br />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br />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br />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及积、商、幂的对数。<br /> (5)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br /> (6)能运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br /> 5、三角函数<br />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弧度制的意义,掌握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方法。<br /> (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br /> (3)理解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br /> (4)理解诱导公式:,,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br /> (5)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br /> (6)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br /> (7)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br /> 6、三角公式及其应用<br /> (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br /> (2)理解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br /> (3)掌握正弦型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br /> (4)了解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周期及最大(小)值。<br /> 7、数列<br /> (1)了解数列的概念。<br />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br />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br /> (4)能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br /> 8、平面向量<br />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br /> (2)理解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br /> (3)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br /> (4)理解平面向量的内积及两向量垂直、共线的充要条件。<br /> (5)能运用平面向量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br /> 9、直线和圆的方程<br /> (1)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br />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及一般式方程。<br /> (3)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掌握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的方法。<br /> (4)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br /> (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br /> (6)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br /> (7)能运用直线和圆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br /> 10、椭圆、双曲线、抛物线<br /> (1)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br /> (2)理解双曲线的定义,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br /> (3)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br /> (2)理解坐标轴的平移。<br /> 11、立体几何<br /> (1)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br /> (2)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br /> (3)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br /> (4)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br /> (5)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br /> (6)理解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br /><strong>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strong><br /> (一)考试形式<br /> 闭卷笔试。试卷总分为100分。不允许考生使用电子计算器。<br /> (二)题型<br /> 1、选择题(包括填空、解答)。单选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br /> 2、判断题。<br /> (三)考试难度<br /> 较容易的题约占5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30%,较难的题约占20% 。<br /><strong> 英语考试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strong><br /> 一、考试基本要求<br /> (一)应用能力的考试要求<br /> 测试考生阅读简单英文材料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测试考生翻译简单职场用语的能力;测试考生运用英语简要描述事物特征、事件经过及撰写常见应用文的能力。<br />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要求<br /> 以实用为原则,测试考生将语言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交际技能的能力;以日常交际、求职、就业够用为原则,测试考生英语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的能力。<br /> 二、考试内容<br /> 1、词汇<br /> 掌握2200个左右单词(含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及400个左右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能根据基本的构词法自主扩展词汇量。<br /> 2、语法<br /> 掌握“语法项目表”中各语法项目的基本用法。(见附录)<br /> 3、交际用语<br /> 掌握“日常交际用语简表”(见附录)中16个功能项目和10个“话题”(见附录)的常用表达法。<br /> 4、阅读<br /> 能读懂生词率不超过3%的英文材料;能正确理解文中单词和单个句子的字面意义,能判断和推导它们的语境意义;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能了解文章所述的基本事实;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个词左右。<br /> 5、写作<br /> 能根据所给信息,写出信函、备忘录、通知、留言、请柬、电子邮件、个人简介等常见应用文。要求格式正确,行文规范。<br /> 6、翻译<br /> 能对常见的职场用语进行英汉互译。要求理解正确,译文通顺达意。<br />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br /> (一)考试形式<br />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考生使用词典。<br /> (二)试卷内容、题型<br /> 试卷满分为100分。内容、题型见下表。<br /> 第一部分<br /> 知识运用 第一节<br /> 词汇与语法 选择题<br /> 第二节<br /> 交际用语 选择题<br /> 第二部分<br /> 阅读理解 短文阅读 选择题<br /> 第三部分<br /> 书面表达 第一节<br /> 英汉互译 选择题<br /> 第二节<br /> 应用文写作 选择题<br /> (三)考试难度<br /> 较易的题约占5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30%,较难的题约占20%。<br /> 四、附录<br /> 附录1:语法项目表<br /> 语法项目表<br /> 1、名词 2、代词 3、数词 4、介词<br /> 5、冠词 6、连词 7、形容词 8、副词<br /> 9、动词 1 0、时态 11、被动语态 12、非谓语动词<br /> 13、句子种类 14、并列复合句 15、主从复合句 16、强调<br /> 17、倒装 18、省略 19、虚拟语气 20、主谓一致<br /> 附录2:日常交际用语表<br /> 日常交际用语表<br /> 1、问候与道别 2、引荐与介绍 3、感谢与道歉 4、预约与邀请<br /> 5、祝愿与祝贺 6、求助与提供帮助 7、询问与提供信息 8、指令与要求<br /> 9、劝告与建议 10、投诉与责备 11、表扬与鼓励 12、赞同与反对<br /> 13、禁止与警告 8、接受与拒绝 15、情感表达 16、讨价还价<br /> 附录3:话题<br /> 话题<br /> 1、个人与家庭 2、学校生活 3、日常生活 4、休闲娱乐<br /> 5、健康 6、居住环境 7、出行 8、科学技术<br /> 9、工作 10、节日与习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