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11还是985大学
<p><strong> <span style="color: #ff0000;">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span></strong>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学历层次为专科(高职)、师范类、公办的学校。<p><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width: 100%;" border="1"><tr><td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否211</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否</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否985</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否</td></tr><tr><td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否是双一流</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否</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建时间</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9年</td></tr><tr><td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士点数量</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级0个/二级0个</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硕士点数量</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级0个/二级0个</td></tr><tr><td style="text-align: center;">隶属城市</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肃省定西市</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历层次</td><td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科(高职)</td></tr></table><p><strong>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简介</strong><p><p ><span ><span >定西校区的前身是</span>1979年建校的定西教育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成立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3月合并了国家级重点中专定西市卫生学校。2014年5月省政府决定将定西师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设立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span></p><p ><span ><span >定西校区现占地面积</span>763.3亩(含校区使用面积229.1亩,原卫校面积90.7亩,后山绿化面积443.5亩)。校舍面积14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4亿元(不含土地值)。校区建有实验实训中心5个,实验实训室85个,实验实训场所总建筑面积20966.65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993台,总值3827万元。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个,其中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5个、示范性基地3个。</span></p><p ><span ><span >校区现有本科专业</span>2个,专科专业总数5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目前,定西师专名下招生专业27个(其中师范类8个,医药类8个,普通高职类11个),甘肃中医药大学专科招生专业11个。各专业在校生总数7925人(含校本部专科生1673人)。</span></p><p ><span ><span >校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span>439人,有专任教师408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60人,中级职称194人,初级职称41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12人,外籍教师1人。</span></p><p ><span ><span >校区设有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财务办公室等</span>5个党政管理服务机构;有医学教学部、药学教学部、人文教学部、理科教学部、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等5个教学部;成立了机关党总支、离退休党总支及各教学部党总支等7个党总支。</span></p><p ><span ><span >校区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普通话等级测试站、定西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西市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span>“国培计划”)和甘肃省乡村医生培训项目的实施单位,与美国塞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span></p><p ><span ><span >作为中医药大学</span>“一校四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医药类新专业,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建设,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已经实现了转型、升级的目标。目前,校区逐步形成以医药类、师范类、高职类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