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英语
>精选习题
>2025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5月08日
2025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5月08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第一段中括号部分的意思是()</p><ul><li>A:玻璃的功能和用途的增多</li><li>B:玻璃的种类不断增加</li><li>C:新型玻璃器皿不断出现</li><li>D:以人类最早使用的玻璃为基础,新型玻璃不断出现</li></ul><p>答 案:D</p><p>解 析:联系上下文可知,“家族”指用玻璃吹制的“瓶子和其他器皿”基础上的,玻璃用途的总成。</p><p>2、下列说法中恰当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是()。
</p><ul><li>A:自身免疫力对人体有负面作用</li><li>B:治疗自体免疫病有多种方法</li><li>C:用免疫吸附法治疗自体免疫病</li><li>D:免疫吸附法在临床上的运用</li></ul><p>答 案:C</p><p>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p><ul><li>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li><li>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li><li>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li><li>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li></ul><p>答 案:C</p><p>解 析: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鲜”的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D项“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
</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实际上说出了后人对宋诗态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
</p><p>答 案:或被贬得一无是处,或被褒上了天。
</p><p>2、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的“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不超过40个字)
</p><p>答 案:可以夸奖宋诗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但无须夸张、夸大它。
</p><p>3、从这段文字上看,孟尝君与冯谖相比有什么不足之处?
</p><p>答 案:孟尝君不理解“市义”的作用,相比之下,在政治仕途上,他没有冯谖看得透,看得远。</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br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br />要求: <br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br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br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2、(作文)
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br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那么想<br />风车在四季轮曰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br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br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br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br />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3、 如今,人造“美女”在韩国盛行。割眼皮、增鼻骨、美发等整容活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给自己化妆,既是自我的美化,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违背本色、以“假我”来欺骗别人的做法。根据所给材料。以“化妆与本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
</p><p>答 案:(1)“云霓”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也是全文线索。 (2)《云霓》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
(3)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安慰和勉励。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