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每日一练试题04月16日

聚题库
04/16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a style="color: #0000ff;" href="https://www.jutiku.cn/app/28.html" target="_blank">社会工作者</a>通过社区观察,发现从周一到周五早上某社区的卫生站门外都有近50名老年人在排队等候开门。上述情况反映了居民的(  )。</p><ul><li>A:规范性需要</li><li>B:感觉性需要</li><li>C:表达性需要</li><li>D:比较性需要</li></ul><p>答 案:C</p><p>解 析:规范性需要是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规定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所需要的标准。感觉性需要是指当个人被问及是否需要某一特定服务时的反应。表达性需要是指当个人把自身的感觉性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反映了对社会服务数量上的需求。比较性需要中需求的认定是针对某种特征所作的比较。本题案例反映了居民的表达性需要。</p><p>2、社会工作者在“认识社区”阶段,需要对社区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下列表述中,属于“描述问题”的是()  </p><ul><li>A:制定解决社区问题的策略</li><li>B:探讨社区问题未来发展变化</li><li>C:分析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li><li>D:说明居民对社区问题的感受</li></ul><p>答 案:D</p><p>解 析:对问题的描述是认识问题的起点,意在弄清问题的表现或者症状。任何社区问题都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感知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方面社区中确实存在某种现象,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对这种现象表示了不满或担心,希望改变或消除这种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描述问题时不应只关注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状况,还要关注社区成员对现状的感知和察觉,明白居民对问题的认识和描述,理解居民对问题的体验感受。</p><p>3、3岁的乐乐活泼好动,但语言发展迟缓,只能说出“爷爷”、“奶奶”等简单的词语。社会工作者判断乐乐这种表现不符合儿童正常发育的普遍标准,其依据的标准是( )</p><ul><li>A:统计学标准</li><li>B:个人主观体验</li><li>C:行为适应性标准</li><li>D:社会规范标准</li></ul><p>答 案:A</p><p>解 析: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学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个人主观体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p><p>4、保健品代理商吴先生了解到养老院社会工作者小李经常组织老人活动,与院内老人关系很好,于是找到小李,向他介绍保健品有助于老人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请他帮忙向老人推荐保健品。吴先生承诺,如果小李推荐成功,他还可以资助养老院的一些活动。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原则,小李恰当的做法是()。  </p><ul><li>A:考虑到保健品有利养生,答应与吴先生合作</li><li>B:咨询养老院意见,再决定是否与吴先生合作</li><li>C:考虑服务对象利益优先,婉拒与吴先生合作</li><li>D:同意吴先生直接与老人沟通,推荐保健产品</li></ul><p>答 案:C</p><p>解 析:伦理议题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应当保持专业界限,即专业关系。当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超越专业关系时,便会陷入双重关系的困境。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双重关系有时可能会给服务对象带来益处,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也有诸多弊端。这可能导致服务对象被利用,破坏伦理的实务界限,满足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需求,并削弱社会工作者的公正性与判断力。因此,如何在中国文化下处理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伦理智慧。</p><p>5、在一项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个小组,A组接受法律培训,B组不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两个小组进行后测发现A组的法律意识要强于B组。这个实验设计属于(  )。</p><ul><li>A:前后测控制组设计</li><li>B:传统实验设计</li><li>C:前测控制组设计</li><li>D:单后测控制组设计</li></ul><p>答 案:D</p><p>解 析: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本题考查的是标准实验设计的单后测控制组设计,可根据案例理解这一形式的理论观点与特征。</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划分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 )。</p><ul><li>A:当地风俗与习惯</li><li>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li><li>C:个体主观体验</li><li>D:统计学标准</li><li>E:行为适应性标准</li></ul><p>答 案:BCDE</p><p>解 析: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①个体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②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行为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③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行为,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④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反之就是偏差行为。题中,可用社会规范与价值和行为适应性标准来判断小涛的行为属于偏差行为。</p><p>2、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发展,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需强调和贯彻:(  )。</p><ul><li>A: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li><li>B:致力于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li><li>C:致力于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li><li>D:致力于提升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li><li>E:致力于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li></ul><p>答 案:ABCE</p><p>解 析:致力于提升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属于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至终都要强调和贯彻的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小组工作中社会目标模式的实施原则。</p><p>3、黄阿姨今年65岁,育有一子一女,老伴去世得早,儿子长期在国外工作。从建立非正式照顾系统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可动员照顾黄阿姨的人员有()。  </p><ul><li>A:黄阿姨的女儿</li><li>B:黄阿姨的朋友</li><li>C:黄阿姨的邻居</li><li>D:助餐服务送餐员</li><li>E: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工作者</li></ul><p>答 案:ABC</p><p>解 析:本题考查非正式照顾。社区照顾模式认为,社区内存在着许多人际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对社区成员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精神、物质、服务方面的支援。如家庭、亲朋好友、邻居提供的关照便是非正式照顾的表现。社区照顾十分重视动员这些与服务对象有关的非正式照顾者系统,鼓励他们参与并提供帮助,并将他们与正式的社会服务结合到一起,建立有效的照顾网络,以支援和协助人们解决困难。</p><p>4、80岁的老李丧偶3个月后,结识了离异的老张,并欲与其办理结婚登记,遭到了子女们的强烈反对及阻挠,老李的子女提出双方老人可以共同生活,但绝不允许办理婚姻登记,否则他们不再承担赡养与照顾义务,并会要求老李搬离由他承租的房屋。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李可以子女侵犯了他的(  )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p><ul><li>A:婚姻自由权</li><li>B: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权利</li><li>C:生活保障权</li><li>D:享受家庭赡养的权利</li><li>E:住房权</li></ul><p>答 案:ACDE</p><p>解 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作出了规定。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包括①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②住房权;③婚姻自由权;④财产所有权;⑤继承权。社会保障权利包括①生活保障权;②健康权;③文化教育权;④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指老年人依法拥有继续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贡献的权利。故本题选ACDE。 命题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理解记忆的内容。</p><p>5、社会工作者老刘在个案服务的最后阶段,需要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此时,老刘的评估内容有()。  </p><ul><li>A: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li><li>B:个案服务目标的实现程度</li><li>C:个案服务的资源投入</li><li>D:个案服务运用的策略</li><li>E:服务对象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li></ul><p>答 案:ABC</p><p>解 析:个案工作是否具有成效?哪些方式有效?哪些方式需要改进?这些都需要经过评估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评估不仅对于服务对象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服务对象获得有效服务的保证;同时,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也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工作者改进个案工作的前提。所谓评估是指对个案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效率进行评定。它的主要内容涉及3个方面:(1)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包括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以及改善的程度、哪些方面没有得到改善。(2)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哪些工作目标实现了以及实现的程度、哪些没有实现。(3)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包括服务介入的人员、时间、经费以及其他资源等。评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经常采用的有:一是由服务对象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以及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二是由社会工作同行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三是由服务机构评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工作开展状况。为了准确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方式。</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