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3月14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孔雀东南飞》中的故事发生在()</p><ul><li>A:汉元帝时期</li><li>B:汉武帝时期</li><li>C:汉献帝时期</li><li>D:三国时期</li></ul><p>答 案:C</p><p>解 析:本诗的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一句,得知这一时期为汉献帝时期。</p><p>2、“垂钓碧溪”、“襟袖红泪”、“乘舟梦日”三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依次时()。</p><ul><li>A:桓温、伊尹、薛灵芸</li><li>B:吕尚、薛灵芸、伊尹</li><li>C:薛灵云、桓温、吕尚</li><li>D:伊尹、吕尚、桓温</li></ul><p>答 案:B</p><p>解 析:“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均出自李白的《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分别暗用了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和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的典故。“襟袖红泪”指薛灵芸的故事。《拾遗记》中说,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是什么?</p><p>答 案:(1)诗的开头通过“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等,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而鲜明的画面。(2)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这三个色彩鲜明的词,而更在于诗人通过三个景物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p><p>2、什么是乌鸟私情?与“愿乞终养”有何联系?</p><p>答 案:所谓乌鸟私情,是指像乌鸦反哺一样的孝敬之情。李密告诉皇帝,他要为祖母刘养老送终,报答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p><p>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p><p>2、“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p><p>答 案:非常羡慕</p><p>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br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各种频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是对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与其坐以待毙,事后问责,不如未雨绸缪,事先预防。<br />请以“防患于未然”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事故或灾祸在其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居安思危,在顺境中发现危机,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目即中心论点,在行文时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经典事例】<br />1.狡兔三窟。<br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r />3.(反例)“曲突徙薪”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br />4.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由于有较好的预警措施和防震设施,因地震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少。<br />【名人名言】<br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br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br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br />4.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佚名<br />5.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谚语</p><p>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乙脑病毒在传播中形成了怎样的循环?
</p><p>答 案:乙脑病毒通过蚊子在传播中形成了动物—蚊子—动物的自然循环。
</p><p>2、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啊,我年青的女郎!<br />我想我的前身<br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br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br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br />(1)“年青的女郎”的比喻意义是什么?<br />(2)后四行诗揭示了诗人个人什么样的遭际?<br />(3)怎样理解这一节诗的寓意?<br />(4)作者借“炉中煤”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这是什么表现方法?
</p><p>答 案:(1)“年青的女郎”主要比喻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 (2)后四行诗揭示了诗人原本是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但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旧中国遭埋没,无法报效祖国。这揭示了旧中国压制人才、窒息人生的现实,反映了诗人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的遭际。只有在五四运动之后,诗人才得以“重见天光”,他看到祖国经历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洗礼后,将要焕发青春活力,将要涤荡这旧的国家,因而他感到自己也获得了新生。(3)在这节诗中,作者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但一直被埋在地下,到今天才得以重见天光。诗中其实蕴涵两层含义:一是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长期埋藏在心底,直到今天才得以喷发;二是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在五四运动之后终于焕发了青春活力和生机。<br />(4)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