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3月13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一事物同自身的绝对等同</p><p>答 案:错</p><p>解 析:(1)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或相互渗透的性质和趋势,表现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离、或互相批评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有对抗性斗争,也有非对抗性斗争。(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抽象的同一。如果事物永远和自身绝对等同,不包含对立面,就不会有事物的发展。</p><p>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p><p>答 案:错</p><p>解 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在这点上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区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p><ul><li>A:生产力的性质</li><li>B:生产关系的性质</li><li>C:经济基础的性质</li><li>D:上层建筑的性质</li></ul><p>答 案:C</p><p>解 析:社会形态理论指出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因此,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类型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p><p>2、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p><ul><li>A: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li><li>B:发展先进生产</li><li>C:建立先进生产关系</li><li>D:发展先进文化</li></ul><p>答 案:A</p><p>解 析: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工作都应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p><ul><li>A:二元论错误</li><li>B:经验主义错误</li><li>C:教条主义错误</li><li>D:冒进主义错误</li></ul><p>答 案:BC</p><p>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p><p>2、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p><ul><li>A:民主集中制建设</li><li>B:党的基层组织建设</li><li>C:干部队伍建设</li><li>D:党员队伍建设</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意识具有主观特性。
</p><p>答 案: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p><p>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p><p>答 案:错误,夸大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它们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无限夸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2)在人类社会的物质因素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们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p><p>答 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为:(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也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br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br />(4)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br />(5)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br />(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p><p>2、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p>答 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r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br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br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br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