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心理咨询师《二级》每日一练试题01月07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诊断抑郁神经症,病程至少持续()。</p><ul><li>A:2年</li><li>B:3个月</li><li>C:2周</li><li>D:6个月</li></ul><p>答 案:A</p><p>2、学生上完第一节课后,不受这节课饶有兴趣的内容的影响,自觉做好上第二节课的准备。这是()。</p><ul><li>A:注意的分散</li><li>B:注意的起伏</li><li>C:注意的分配</li><li>D:注意的转移</li></ul><p>答 案:D</p><p>解 析:个体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的另一个对象上去是注意转移的过程。</p><p>3、对弱光敏感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p><ul><li>A:锥体细胞</li><li>B:双极细胞</li><li>C:杆体细胞</li><li>D:水平细胞</li></ul><p>答 案:C</p><p>解 析: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p><p>4、强调人可以自我奖赏、自我强化的理论是()。</p><ul><li>A:精神分析</li><li>B:人本主义</li><li>C:认知心理学</li><li>D:模仿学习理论</li></ul><p>答 案:D</p><p>5、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p><ul><li>A:两者都是无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li><li>B:两者都是有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li><li>C:前者是有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后者是无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li><li>D:前者是无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后者是有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li></ul><p>答 案:D</p><p>6、保持曲线来源于( )的工作。<br></p><ul><li>A:冯特</li><li>B:艾宾浩斯</li><li>C:华生</li><li>D:詹姆士</li></ul><p>答 案:B</p><p>解 析: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做主试,又以自己做被试,自己给自己做记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了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遗忘曲线)。</p><p>7、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来表示的标准分数为( )。</p><ul><li>A:离差智商</li><li>B:T分数</li><li>C:标准分数</li><li>D:Z分数</li></ul><p>答 案:B</p><p>解 析:T分数是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来表示的。离差智商以100为平均数,一般是以15为标准差。标准分数可以用来表示某一分数与平均数之差是标准差的几倍。 Z分数是转换后的标准分数。</p><p>8、团体成员不固定,不断更迭,新成员有兴趣可以随时加入团体是()</p><ul><li>A:结构式团体</li><li>B:非结构式团体</li><li>C:开放式团体</li><li>D:封闭式团体</li></ul><p>答 案:C</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班杜拉认为,观察(模仿)学习所经历的阶段有()。</p><ul><li>A:注意过程</li><li>B:保持过程</li><li>C:动作复现过程</li><li>D:动机过程</li><li>E:归属过程</li></ul><p>答 案:ABCD</p><p>2、关于16PF,正确说法包括()。</p><ul><li>A:测验没有时间限制</li><li>B:要求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li><li>C:允许有无法回答项</li><li>D:测量有关个人兴趣和态度问题</li></ul><p>答 案:ABD</p><p>3、帕瑞认为青年期思维发展的阶段包括()。</p><ul><li>A:二元论阶段</li><li>B:相对性阶段</li><li>C:逻辑性阶段</li><li>D:约定性阶段</li></ul><p>答 案:ABD</p><p>4、米勒认为,人格适应方面存在着的冲突有()。</p><ul><li>A:双趋冲突</li><li>B:双避冲突</li><li>C:趋避冲突</li><li>D:双重趋避冲突</li><li>E:正反冲突</li></ul><p>答 案:ABCD</p><p>5、艾森克人格结构的基本维度包括()。</p><ul><li>A:神经质</li><li>B:精神质</li><li>C:内外</li><li>D:掩饰性</li></ul><p>答 案:ABC</p><p>解 析:EPQ人格问卷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的,主要调查内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即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p><p>6、归因的影响因素包括()。</p><ul><li>A:社会视角</li><li>B:时间因素</li><li>C:自尊水平</li><li>D:空间位置</li></ul><p>答 案:ABD</p><p>解 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归因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归因的因素共有四种:(1)社会视角。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进行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不过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所以,对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观察位置。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选项C的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与归因没有关系。</p><p>7、下列说法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心理动力观点的包括()。</p><ul><li>A:一切心理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性本能</li><li>B:力比多不是个体唯一心理动力</li><li>C:自我保存本能是个体唯一心理动力</li><li>D: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为心理动力</li></ul><p>答 案:BD</p><p>解 析: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一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