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12月14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句子中,“以”字作“用”解的是()。</p><ul><li>A:士以此爱乐用</li><li>B:匈奴日以合战</li><li>C:不击刁斗以自卫</li><li>D:汉以马邑城诱单于</li></ul><p>答 案:D</p><p>解 析:A项,“士以此爱乐用”指士兵因此甘愿被他使用。“以”是“因”的意思。B项,“匈奴日以合战”指匈奴每天都来交战,“以”用来连接状语和谓语。C项,“不击刁斗以自卫”指不打更来自卫,“以”作连词,表目的。D项,“汉以马邑城诱单于”指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以”作介词,表示“用”、“凭”。</p><p>2、先秦诸子中,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p><ul><li>A:孔子</li><li>B:孟子</li><li>C:老子</li><li>D:庄子</li></ul><p>答 案:B</p><p>解 析:ACD三项,在先秦诸子作家中,孔子善于诱导,庄子巧于设寓,荀子精于用喻。B项,孟子长于论辩。通观其文,他很少与对方作正面交锋,而是常常用巧妙迂回方式避开对方锋芒,然后巧布陷阱,待对方进入圈套后,再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后人常用“欲摘故纵,引君入彀”八个字来形容他的论辩手法。</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p><p>答 案:这两句巧妙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对远方亲友无限想念的思想感情。
</p><p>2、这首词上下片所采用的比兴手法有何不同?</p><p>答 案:上片借景起兴,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的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下片托古喻今,先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p><p>答 案:非常羡慕</p><p>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br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p><p>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p><p>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斗转星移,岁月如流,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乡村在变,城市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在这时代的变迁中,人们惊喜着,感叹着,沉思着……<br />请以《感悟变迁》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题题眼“变迁”。变迁的表象背后有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等诸多深层次原因。行文之前要给整篇文章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可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要以议论为主,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内容充实,论证有力。【经典事例】<br />1.在默片时代,卓别林不说话,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到了有声片时代,就算是影帝和影后扎堆,倘若只演不说,也会遭遇票房滑铁卢。此一时彼一时也,并非以前的观众好糊弄,后来的观众是刁民。时代一旦演进到了某一步,你让它再倒退到原处去,就千难万难。<br />2.改革开放之初,“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那个时期的小孩都有过的愿望,食品的供应匮乏更是让人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孩子们分享的零食。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四季衣服变着花样的换,孩子们能吃到外国进口的零食,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城市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有目共睹的是,中国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三,公民社会已现雏形,国家与社会正在走向新的关系平衡。<br />【名人名言】<br />1.斯大林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br />2.怀德海在《过程与实在》中写道:“万物皆流变。”<br />3.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写道:“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br />4.毕淑敏曾说:“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p><p>2、分析理解下面的漫画及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4/22662604141ea9b.png" />
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除了大熊猫,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频繁“现身”。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鹞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有网友说“下班后遛熊猫指日可待”,有网友说“要养一只奶凶奶凶的小老虎”……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p><p>答 案:作文评分标准
<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4/226626043313545.png" /></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br />(1)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是什么?<br />(2)词的下片所用三个历史典故的本来含义及作者借用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p><p>答 案:(1)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写景和直接抒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开头“楚天千里清秋”到“断鸿声里”,都是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清秋美景给词人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无限的忧愁和遗憾;而失群的孤雁,正是他这位“江南游子”的形象写照。后面几句由描写景物转为人物形象的描写,一个报国的志士,拍遍栏杆,也没有人能理解,报国无门的悲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这首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历史典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取舍。第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晋代张翰辞官的典故。张翰,字季鹰,晋代吴郡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便想起了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辞官归家。而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表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该置国事于不顾,思归故乡。<br />第二,“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三国时刘备批评许汜的故事。许汜在国家多事之秋,买田置屋,受到名士陈登的冷遇。许汜向刘备说陈登冷遇他,刘备则更明确地批评他在国难当头之际,只替自己打算,说如果自己是陈登,会更不客气。词人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志士,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耻于做自私自利的庸人。<br />第三,“树犹如此”,用晋朝桓温的典故。桓温北伐,看见他早年种的柳树已经长得非常粗大,不禁感慨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用这一典故意在表示,时光飞逝,报国无期,令人伤感。</p><p>2、阅读小说片段,然后回答问题: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br />(1)这段文字中麦琪的原意是什么?而结尾“他们就是麦琪”中的“他们”指的是谁?<br />(2)为什么作者又称他们为“笨孩子”?<br />(3)他们各自为对方卖掉了什么最宝贵的东西?买回了什么圣诞礼物?<br />(4)作者为什么说“他们都是最聪明的”?
</p><p>答 案:(1)原意是为基督初生送礼的三位贤人。作品中比喻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夫妇。 (2)他们各自为对方卖掉了最宝贵的东西,买回了对方并不需要的圣诞礼物。(3)德拉卖掉长发买回表链,吉姆卖掉金表买回发梳。<br />(4)因为他们都向对方奉献了一颗真挚的爱心,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