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史地综合》每日一练试题12月04日

聚题库
12/04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p><ul><li>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li><li>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打败 </li><li>C: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li><li>D: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li></ul><p>答 案:C</p><p>解 析:这是一道分析判断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历史概念清楚、准确,是解题的关键。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已经解体,所以选项A虽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时候甚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选项D也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表述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选择B项也不正确,中国战败不能作为历史时代划分的依据。  </p><p>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p><ul><li>A:英国 </li><li>B:法国 </li><li>C:俄国 </li><li>D:日本</li></ul><p>答 案:C</p><p>3、从北京(116°E,40°N)出发,沿经线和纬线依次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各行进100千米后,到达了()。</p><ul><li>A:原地</li><li>B:原地以东</li><li>C:原地以西</li><li>D:原地以北</li></ul><p>答 案:B</p><p>解 析:本题是典型的“无图考图”题,要求考生熟知地球经纬网的基本形态。从北京出发向东、向南后将到达较低纬度处,那里的纬线圈长度将大于40°N处,故向西前进100千米后,不能回到116°E这条经线上,而是到达此线以东。解题时自绘所需简图是解答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p><p>4、关于中共八大,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大会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r />②大会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目标 <br />③大会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r />④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p><ul><li>A:①②③</li><li>B:①②③④</li><li>C:①③④</li><li>D:①②④</li></ul><p>答 案:B</p><p>解 析: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提出的许多理论、新设想都富有创造精神,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上述内容,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考生要给予充分重视。  </p><p>5、下列有关中亚的叙述,正确的是()。</p><ul><li>A:黑海、伏尔加河是区内重要的灌溉水源</li><li>B:哈萨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li><li>C: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属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li><li>D:哈萨克斯坦是仅次于蒙古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li></ul><p>答 案:C</p><p>解 析:该题考查的是中亚地区的地理特征。黑海、伏尔加河均不在本区范围内;“白金之国”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故只有C选项正确。  </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读图(图2.2.3),回答下列问题。<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0866b461ccc60c1.png" /> (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农作物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br />(2)该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______;最主要的不利条件是______。</p><p>答 案:(1)小麦;水稻;棉花;茶叶;黄麻 (2)地面平坦,耕地面积大,水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水旱灾害频繁</p><p>2、“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一作‘换找’)。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风俗考》 回答: <br />(1)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br />(2)材料中的“机房”是什么? <br />(3)材料中的“主”与“匠”各指何种人?他们是何关系?</p><p>答 案:(1)反映明朝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条件是:明朝中期农业生产超过了前代的水平;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蓬勃兴旺的景象;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2)是手工工场。 (3)“主”,即机户;“匠”,工人,即机工。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p><p>3、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摘自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br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br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br />材料三 <br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br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br />材料四 <br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br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br />(1)这四段材料反映的美英两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br />(2)根据材料二、三、四说出美国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br />(3)针对材料四,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的影响是什么? </p><p>答 案:(1)冷战政策。  (2)政治方面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经济方面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方面是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签订《华沙条约》,并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建立,美、苏形成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p><p>4、读图4,分析回答问题。<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1266b9b24b712a9.png" /> (1)图中字母A__________洲;B__________洲;C__________洲;E__________洋;F__________洋;G__________洋。 (2)D是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__________站,H是我国另一科学考察站__________站;两站在一年中是否都有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br />__________。 <br />(3)该大陆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受__________气压影响,常年吹__________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r />(4)每年9月~11月该地上空会出现“臭氧空洞”,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释放__________化合物,它造成臭氧减少,其危害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为了保护臭氧层,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 。</p><p>答 案:(1)南美、大洋、非、印度、太平大、西  (2)中山、长城、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因为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之内,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 (3)淡水、极地高、逆 (4)氟氯烃、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牧渔业造成危害、停止生产和使用氟利昂制品 (1)先确定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位置,然后推断各大洋的位置。(2)因为中山站在南极圈以内,故有极昼极夜现象。(3)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冰的体积占世界冰总体积的90%以上;南极大陆受板地高气压控制,外围吹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4)由于人们使用制冷设备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而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p><p>5、请把图2.7.2中用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1266b97b1bc38bc.png" /> A______国家;B______国家;C______岛;D______城市;E______城市;F______岭;G______河。</p><p>答 案: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悉尼;堪培拉;大分水;墨累</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