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政治》每日一练试题10月29日

聚题库
10/29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2023年3月6日,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正式投入运行。</p><p>答 案:对</p><p>解 析:2023年3月6日,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故本题说法正确。</p><p>2、2023年1月,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通过研究,精确测定了月球的年龄是20.3亿年。</p><p>答 案:对</p><p>解 析:2023年1月,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20亿年前月球仍存在岩浆活动,精确测定了月球的年龄是20.3亿年。故本题说法正确。</p><p>3、从性质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p><p>答 案:错</p><p>解 析:(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2)应当看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的阵线上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推断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为社会革命的性质是由社会革命的形态决定的,况且中国没有建立过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所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p><ul><li>A: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li><li>B: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li><li>C:事物变化是否迅速</li><li>D:事物变化是否显著</li></ul><p>答 案:B</p><p>解 析:本题考查了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关系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p><p>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革命的()。  </p><ul><li>A:对象不同</li><li>B:领导权不同</li><li>C:动力不同</li><li>D:前途不同</li></ul><p>答 案:B</p><p>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p><ul><li>A: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li><li>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原子结构学说、原子-分子论</li><li>C: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信息论</li><li>D:达尔文进化论、控制论、系统论</li></ul><p>答 案:A</p><p>解 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2023年1月,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方案》将我国________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其中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  </p><ul><li>A: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li><li>B:自然景观最独特</li><li>C:自然遗产最精华</li><li>D:生物多样性最富集</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2023年1月,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方案》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其中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故本题答案为ABCD。</p><p>2、2023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认真落实________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p><ul><li>A:节水优先</li><li>B:空间均衡</li><li>C:系统治理</li><li>D:两手发力</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2023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故本题答案为ABCD。</p><p>3、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p><ul><li>A: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li><li>B: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li><li>C:中国产能向中国效益转变</li><li>D: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li></ul><p>答 案:ABD</p><p>解 析: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故本题答案为ABD。</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p><p>答 案: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不同的。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认识客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实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是密切联系的。①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主体为了改造客体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反映客体。②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观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在主体改造客体过程中,人通过实践不仅改造了客体,同时也改造了主体本身。③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特性。④审美关系,即要求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世界。主客体的审美关系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熔知、情、意于一炉,它是主体和客体最高层次上的统一。</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