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10月08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p><p>答 案:错</p><p>2、“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p><p>答 案:错</p><p>3、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p><p>答 案:对</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以下哪种景别方式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p><ul><li>A:近景</li><li>B:特写</li><li>C:中景</li><li>D:全景</li></ul><p>答 案:A</p><p>2、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是17世纪的英国诗人、政论家()。</p><ul><li>A:牛顿</li><li>B:约翰.弥尔顿</li><li>C:约翰.杰弗逊</li><li>D:莎士比亚</li></ul><p>答 案:B</p><p>解 析: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诗人约翰.弥尔顿。他以“天赋权利”说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发表《出版自由请愿书》。从中世纪到19世纪初,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身权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p><p>3、最早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说法的是()。</p><ul><li>A:邓小平</li><li>B:马克思</li><li>C:毛泽东</li><li>D:列宁</li></ul><p>答 案:C</p><p>解 析:1957年6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办报的人,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者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见识,要能从政治上总揽全局,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下列关于新闻稿件修改的说法,正确的有()。</p><ul><li>A:稿件修改是稿件选择的延续</li><li>B:稿件修改是一种“再创作”</li><li>C: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对报纸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li><li>D:编辑修改稿件既要“揣摩”作者心态和思路,又要面对读者的要求</li><li>E:校正是修改稿件的第一位工作</li></ul><p>答 案:ABCE</p><p>2、怎样做到利益规避?()</p><ul><li>A: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li><li>B:不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li><li>C:要特别注意语言方面的中立</li><li>D:对新闻事件中的冲突双方,要注意均衡报道</li></ul><p>答 案:ABCD</p><p>3、新媒体具有()的特点。</p><ul><li>A:分众性</li><li>B:互动性</li><li>C:复合性</li><li>D:排他性</li></ul><p>答 案:ABC</p><p>解 析: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平民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由专业信息网络机构主导,以各种数字化信息处理终端为输出装置,通过向大量用户大规模提供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获取经济利益的各种新型传媒形态的总称。具有分众性、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复合性、共享性等特点。</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可以采用“情景再现”。</p><p>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br />(2)“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新闻现场的缺失。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所作的真实的反映,它是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性的统一。它既反映事物真实的现状,又符合事物发展趋势。<br />(3)“情景再现”首先是建立在“有其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电视再现的情景是过去客观存在、发生过的事实,只要它再现的事实是客观发生和客观存在的,它就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br />(4)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用情景再现手段时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避免因情景再现造成夸大、片面、主观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p><p>2、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表达应遵循媒体传播特点,越口语越好。</p><p>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其语言表达应明白通畅,易于接收接受,使受众听得见、听得懂,便于耳听接收。因此,通俗易懂是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基础要求。<br />但是,表达的通俗易懂要避免语言表达简单化与庸俗化,尤其是新闻语言,面向大众传播,应该力求真实、准确,语言表达要明确、规范,信息传达要完整、清晰,而过度口语化可能导致表述的随意,影响准确性。<br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br />(1)易于接收接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点要求受众的思维紧紧跟随,容不得细细揣摩,同时广播电视受众在文化、年龄上是多层次的,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容和语言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br />(2)可听性。广播电视要求受众用听觉器官捕捉语音、语义,因此要让受众听得见、听得懂,要求入耳和入脑,便于耳听接收。<br />(3)准确性。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要求真实准确,新闻报道对象要确有其事,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过程细节、引语、资料等都应是准确的。<br />(4)完整性。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信息应相对完整。<br />(5)通俗性。要把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问题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注意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庸俗化。</p><p>3、简述《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的主要内容。</p><p>答 案:《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是原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12月2日向社会公布的,对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道德取向、素质要求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着重强调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自觉追求德艺双馨;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举止,自尊自爱,通过严格约束日常行为,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媒体公信力;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准则规定,播音员主持人不得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中。</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试论述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新闻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你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建议。</p><p>答 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以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1)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新闻工作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了世界规模的信息和服务资源。互联网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加快捷、更加经济、更加直观,更有效地把各种思想、信息、作品传播开来,使传播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媒体实现了“人人皆传者、人人皆受者”的传播模式,网友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还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得到强化。自媒体的出现,又将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改变,每个人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还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实现了普通大众在媒体上发声的可能。<br />②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更广,具体表现在信息传播的广泛和信息接受的广泛。互联网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狭小的限制,这在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上是有优势的。这实现了个人网站在一夜之间得到世界网民关注的可能。在它带来信息量剧增,与促进人类智慧开发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芜杂、零碎、分散、表面化,造成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br />(2)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建议<br />广播电视媒体应该以负责的态度,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判断,努力做到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实际、引导舆论,具体如下:<br />①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发展<br />在我国这两年许多电视台都开始注重借助网络技术增强自身媒体的影响力。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特别节目就与手机微信平台联合,让受众用手机通过“摇一摇”就可以实时参与评论。传统电视台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大有可为,目前,新媒体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出现了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的情况,但是在总量上我国传统电视台还是聚集了电视行业的大多数人才,电视台还是现在电视新闻主要的内容制作单位。采访队伍、硬件设备上传统电视台还是具备绝对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电视台不应该恐惧逃避,反而应该借助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发挥自身人才和节目内容上的优势,拓展自身领域和传播方式,仓彳造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传播媒体。<br />②确立精准评论的权威性<br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深度评论领域的优势,利用评论的深度与精度以及通过高水平的评论员,确立媒体权威性,吸引更多的观众。新媒体一大优势是互动性强,任何人都可以评论留言,同时也出现了短板一一评论缺乏权威性。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借助自己人才上的优势,加强深度评论。中央电视台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由主持人和“新闻观察员”对当天或近期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透过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的表象,揭示事件的缘由、背景和意义。通过有角度的解读,有深度的分析,有锐度的评论,在观众中树立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也赢得了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br />③做好新闻直播节目增强竞争力<br />新闻直播节目一直是电视新闻媒体实力的体现,也是赢得受众忠诚度、树立媒体权威性的重要节目形态。网络新闻的优势是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直播,但是对于大型直播报道,传统电视台有着人才、设备和实践的优势。类似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直播需要经验丰富的记者、先进的直播车等技术装备,还要整体节目把控的核心带队者,这些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媒体来说都是不能同时具备的,所以传统电视媒体要继续做好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成为内容提供者。同时,还可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借助网络技术把自己的直播节目品牌传播得更广。<br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虽然网络新闻冲击了电视新闻,但这同时也促进了电视新闻的成长和改革,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在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地舍弃不足、落后的地方,使电视新闻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p><p>2、论述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p><p>答 案:(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br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报道的要求<br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真实;保持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br />(3)抗震救灾报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br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反应,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要求。<br />①政治上,紧密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宣传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方针政策、路线措施。<br />②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地震灾情、抢险工作进展及灾后重建工作。<br />③组织作风上,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坚持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各项信息传达给全国人民,为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伟大胜利。</p><p>3、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请结合新闻战线宣传工作实际,论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意义。</p><p>答 案: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br />群众路线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三贴近”原则的学习和走转改活动落实:<br />①“三贴近”原则<br />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br />a.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br />b.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br />c.贴近群众,就是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宣传报道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r />②走转改<br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更加落实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br />(2)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br />①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也是决定新闻工作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群众立场要求新闻工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说话。坚持三贴近,坚持群众路线,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br />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对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br />③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基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多用贴近群众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反映社情民意。<br />④促进新闻工作让群众满意。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检验新闻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衡量新闻工作长短优劣的最好尺子,新闻作品的评选评比注重群众感觉,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让新闻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