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9月08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p>答 案:错</p><p>解 析:(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期。(2)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上述矛盾已经解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时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p><p>2、2023年3月,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分为5个步骤:提高认识、制定方案、开展调研、深化研究、解决问题。</p><p>答 案:错</p><p>解 析:2023年3月,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分为6个步骤:提高认识、制定方案、开展调研、深化研究、解决问题和督查回访。故本题说法错误。</p><p>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p><p>答 案:错</p><p>解 析:(1)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p><ul><li>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li><li>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li><li>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li><li>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li></ul><p>答 案:B</p><p>解 析:唯心主义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p><p>2、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p><ul><li>A:人的自身需要</li><li>B:人类的共同利益</li><li>C:人的社会关系</li><li>D:人的自然属性</li></ul><p>答 案:C</p><p>解 析: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来考察人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p><p>3、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起点的是()
</p><ul><li>A:《天津条约》的签订</li><li>B:《辛丑条约》的签订</li><li>C:《南京条约》的签订</li><li>D:《马关条约》的签订</li></ul><p>答 案:C</p><p>解 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的标志。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2022年,我国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狠抓----和------两个关键,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p><ul><li>A:就业</li><li>B:人才</li><li>C:产业</li><li>D:科技</li></ul><p>答 案:AC</p><p>解 析:2023年1月19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数据,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42元,同比增长14.3%,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2022年,我国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狠抓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故本题答案为AC。</p><p>2、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强调,按照()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p><ul><li>A:夯实基础</li><li>B:赋能全局</li><li>C:强化能力</li><li>D:优化环境</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强调,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故本题答案为ABCD。</p><p>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p><ul><li>A:供给保障强</li><li>B:科技装备强</li><li>C:经营体系强</li><li>D:政策支持强</li></ul><p>答 案:ABC</p><p>解 析: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故本题答案为ABC。</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简述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p><p>答 案: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主要有四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促进经济增长: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要努力提高速度,又要防止增长过快,更要避免大幅度波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起大落。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2)增加就业:我国正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所以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调控目标。(3)稳定物价总水平: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即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也要避免通货紧缩(即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4)平衡国际收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状况对我国的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重要,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避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是我国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