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8月24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p><ul><li>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而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它的原理多见于各种医学书刊,临床使用又(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li><li>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li><li>C: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li><li>D:《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译为《猴》,《红楼梦》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li></ul><p>答 案:D</p><p>解 析:“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成固执或蛮横,此句应为“不可理解”。</p><p>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p><ul><li>A:我们所说的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也即从大量的“偶然事件”中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li><li>B:地震的短临前兆现象,指的是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在前兆时间里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li><li>C: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一些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现象完全与地震有关,不是巧合,不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li><li>D: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不是积极采取一定的防震措施,而是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消极等待地震发生,是由于缺乏动物震前预兆知识造成的。</li></ul><p>答 案:C</p><p>解 析:见原文第二段首句:“当然有一些特殊现象是否与地震有关,还是巧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p><p>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p><ul><li>A:<u>骁</u>勇、甚<u>嚣</u>尘上、<u>枭</u>雄、气凌<u>霄</u>汉 </li><li>B:<u>摹</u>本、<u>摩</u>肩接踵、<u>模</u>样、顶礼<u>膜</u>拜</li><li>C:<u>似</u>的、<u>舐</u>犊情深、祭<u>祀</u>、<u>噬</u>脐莫及 </li><li>D:趔<u>趄</u>、雕兰玉<u>砌</u>、<u>挈</u>带、<u>锲</u>而不舍</li></ul><p>答 案:A</p><p>解 析:选A(均读xiāo;B模mú,余读mó;C祀sì,余读shì;D砌qì,趄qie,余读qiè。)
</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是指什么?</p><p>答 案:文艺具有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p><p>2、正确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回答问题。 1.标出此句的音节。 <br />2.这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p><p>答 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一江春水”喻“愁”。显现出愁思就像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像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p><p>3、我们说,立意要情意并重,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p><p>答 案:从文中所用的那些既生动活泼而又十分贴切的比喻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所描述的对象的确是动了情的,他为农民的富裕生活感到由衷的喜悦,并热情讴歌“我们这个黄金时代”。</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br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br />要求: <br />(1)文体不限。 <br />(2)题目自拟。 <br />(3)不少于800字。</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2、(作文) 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头部、肩膀都已雕刻成形,雕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 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p><p>答 案:请自行作答 </p><p>3、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p><p>答 案:作文略</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
</p><p>答 案:(1)“云霓”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也是全文线索。 (2)《云霓》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
(3)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安慰和勉励。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