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8月19日

聚题库
08/19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诗人中属于边塞诗派的是()。</p><ul><li>A:王昌龄</li><li>B:孟浩然</li><li>C:常建</li><li>D:李白</li></ul><p>答 案:A</p><p>解 析: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B项,孟浩然属于山水田园派;C项,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D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p><p>2、下列句子中,含有“名词用如动词”的是()。</p><ul><li>A: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li><li>B: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li><li>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li><li>D: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li></ul><p>答 案:C</p><p>解 析: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篇》,意思是:人们不能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能只抚育自己的子女。其中的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是意动用法。亲,即以……为亲,形容词意动;子,即以……为子,名词意动。</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秋状”进行了描写?  </p><p>答 案: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对“秋状”进行了描写。  </p><p>2、从这首诗中,你能感悟出一种怎样的哲理?</p><p>答 案: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从暴雨写到天晴,启示我们困难只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p><p>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p><p>2、《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性格”的解释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刚强、懦弱、粗暴等。”生活中,仅仅是乐观与否的性格,就会有极大的差异,乐观的推销员比悲观的推销员的业绩要高许多倍,以至于招聘推销员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是像以往那样注重学科成绩,而是看重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性格。<br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培养自己的性格》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br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社会是多元的。换一个角度,需要转变思维,需要勇气和智慧。换一个角度可以有新的发现或创新,可以改变人的心情。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换一种眼光来看,盲目地换眼光会使人走入极端,失去判断问题的依据。【经典事例】<br />1.一百多年前,美国曾掀起淘金浪潮,许许多多的人为使自己富裕起来,纷纷涌向淘金地;另有极少数的人不去淘金,他们为使淘金者快速到达目的地办起了客运公司,为使淘金者生活便利办起了百货公司、邮局、娱乐场。几年后当大部分蜂拥而去的淘金者依旧是穷人的时候,这些极少数未随大流的人却富了起来。<br />2.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刷墙,这使老太太天天提心吊胆,闷闷不乐。因为天晴的时候她担心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又发愁无法刷墙。后来一个聪明人告诉她:“要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下雨的时候伞卖得多,天晴的时候墙刷得好,什么时候都不错。”老太太听后,天天笑逐颜开。<br />【名人名言】<br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br />2.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br />3.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蔡志忠</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p><p>答 案:儿子的死对农妇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她的生活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情感无所寄托。贫苦的生活又让她不能浪费宝贵的食物,只能怀着巨大的悲痛继续活下去。画线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农妇的丧子之痛,突出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悲惨,及其在绝境中仍将生活继续下去的韧性。  </p><p>2、阅读小说片段,然后回答问题: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br />(1)这段文字中麦琪的原意是什么?而结尾“他们就是麦琪”中的“他们”指的是谁?<br />(2)为什么作者又称他们为“笨孩子”?<br />(3)他们各自为对方卖掉了什么最宝贵的东西?买回了什么圣诞礼物?<br />(4)作者为什么说“他们都是最聪明的”?  </p><p>答 案:(1)原意是为基督初生送礼的三位贤人。作品中比喻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夫妇。 (2)他们各自为对方卖掉了最宝贵的东西,买回了对方并不需要的圣诞礼物。(3)德拉卖掉长发买回表链,吉姆卖掉金表买回发梳。<br />(4)因为他们都向对方奉献了一颗真挚的爱心,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