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8月14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p><p>答 案:错</p><p>解 析:该命题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2)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只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p><p>2、社会主义本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p><p>答 案:对</p><p>解 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首先讲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首先表现在生产力上。如果社会主义最终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说,建立社会主义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p><ul><li>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li><li>B: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li><li>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li><li>D: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li></ul><p>答 案:C</p><p>解 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p>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p><ul><li>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li><li>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li><li>C:物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li><li>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li></ul><p>答 案:A</p><p>解 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于1886年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包含有两个方面: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p><ul><li>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li><li>B:意识形态</li><li>C:地理环境</li><li>D:人口因素</li></ul><p>答 案:ACD</p><p>解 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p><p>2、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p><ul><li>A:激励作用</li><li>B:导向作用</li><li>C:调节作用</li><li>D:制约作用</li></ul><p>答 案:ABD</p><p>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简述人的价值。</p><p>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br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br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p><p>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p><p>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r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br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br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br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br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试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p><p>答 案: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各阶级、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曾经走上政治舞台,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但是都失败了。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党。<br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保证。<br />①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调节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br />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p><p>2、“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成绩来。”试述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p><p>答 案:(1)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2)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br />(3)历史分析方法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无视其历史局限性的过分夸大或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都是不对的。<br />(4)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