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每日一练试题08月06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负反馈的作用往往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p><p>答 案:错</p><p>解 析: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p><p>2、野生动物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均匀型。</p><p>答 案:错</p><p>解 析: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是动植物对生理差异发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是受气候和环境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集群分布。</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动物对低温的适应有许多表现,其中成年东北虎的个体大于成年华南虎的个体,这种现象符合( )</p><ul><li>A:阿伦规律</li><li>B: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li><li>C:贝格曼规律</li><li>D: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ul><p>答 案:C</p><p>解 析:根据贝格曼定律,温血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因此大型化动物能获得更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在体温调节中比小型动物消耗的能量少。所以,在同种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种群其体型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种群大。</p><p>2、杨树→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蝉属于()。
</p><ul><li>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li><li>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li><li>C:第一营养级,次级消费者</li><li>D: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li></ul><p>答 案:B</p><p>解 析: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植物是第一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草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吃初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名词解释:生态因子。
</p><p>答 案: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p><p>2、名词解释:营养级。
</p><p>答 案: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丹麦植物学家瑙基耶尔将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地下芽等多个生活型,其划分依据是()芽的位置。
</p><p>答 案:复苏芽或休眠芽</p><p>2、飞蝗在种群密度高而食物缺乏的年份会大规模向外迁出,这种生态适应类型属于()适应。
</p><p>答 案:行为</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通常食物链上营养级的数量有限,请从能量的角度论述其原因。
</p><p>答 案:(1)能量损失。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
(2)能量传递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增长,越顶级的营养级生物数量越少,种类越少。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每个能级的流动过程中仅吸收10%-20%,因此要养活越高级别的生物,所需的较低级别的生物数量将会非常大,但环境允许的生物数量是有限的。</p><p>2、中国幅员辽阔,植被类型多样。论述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p><p>答 案:(1)水热状况对植被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2)纬度地带性。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3)经度地带性。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和荒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