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语文
>考试问答
>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8月05日
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8月05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p><ul><li>A:颂歌</li><li>B:战歌</li><li>C:牧歌</li><li>D:恋歌</li></ul><p>答 案:D</p><p>解 析:《炉中煤》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是以恋歌的形式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诗中祖国成了恋人,煤的燃烧又是爱的强烈程度使然。这种特定的眷恋关系,以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分外感人,使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思与强烈的报国壮志很好地统一起来。</p><p>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p><ul><li>A:<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0266ac50cc62bf5.png' /></li><li>B:<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0266ac50d1481b9.png' /></li><li>C:<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0266ac50d767d40.png' /></li><li>D:<img src='https://img2.meite.com/questions/202408/0266ac50dc5fa6f.png' /></li></ul><p>答 案:C</p><p>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p><ul><li>A:这位教练不喜欢无时无刻地指导球员的技术动作,因为他对自己的队员们充满了信心。</li><li>B: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都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实际行动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就业。</li><li>C:“东方明珠”号是一艘设施齐全、装修豪华、服务一流的游轮,归属于长江轮船公司管理。</li><li>D:实践证明,知识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往往取决于他的勤奋程度。</li></ul><p>答 案:D</p><p>解 析:A句否定过当。”不喜欢无时无刻地“”无时无刻“是时时刻刻都,表肯定,再加上”不喜欢“,所以整个句子是否定。把”不喜欢“去掉。B项应为“解决…………的问题”;C项句式杂糅,应去掉管理或属于。
</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诗歌前两联是如何与诗题相关联的?
</p><p>答 案:诗人通过所闻所见,展现出一幅自然而清幽的画面: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却未听到钟声。首联写入山所见,点出访士诗题。颔联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又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直达主题。</p><p>2、第2自然段用柏拉图和匹夫匹妇两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不超过24字)
</p><p>答 案: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或:文人要成为文人,就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或: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作者特有的本领。</p><p>3、文中“他”用“阴沉”的声音对“我”讲话的原因是什么?
</p><p>答 案:因为“他”不仅身体不好,而且心情不好。</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p><p>答 案:作文略</p><p>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br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br />要求: <br />(1)文体不限。 <br />(2)题目自拟。 <br />(3)不少于800字。</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3、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br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br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p><p>答 案:请自行作答。</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试分析其特色。
</p><p>答 案:作者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涸、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写起,表现大旱的情形,表现了干旱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渲染了一种悲怆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惶恐焦虑的心态,抓住了读者的心,为后文云霓出现时的惊喜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后文大热和大旱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做了铺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