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8月04日

聚题库
08/04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诗出自()。</p><ul><li>A:闻一多的《发现》</li><li>B:郭沫若的《炉中煤》</li><li>C:艾青的《我爱这土地》</li><li>D:徐志摩的《再别康桥》</li></ul><p>答 案:C</p><p>解 析:《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p><p>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一句的作者是()。</p><ul><li>A:陶渊明</li><li>B:李白</li><li>C:曹操</li><li>D:司马迁</li></ul><p>答 案:C</p><p>解 析:“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这里以此比喻贤士人才多多益善,就像山不满足它的高,水不会满足它的深,深切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愿望。</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p><p>答 案:本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始到“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写的是纳客之利;第二层次: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到最后,写逐客之害。前后形成对比。</p><p>2、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p><p>答 案: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通过水与月的变化阐明了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这一哲理。</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2、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p><p>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当今社会充满竞争,竞争中更需要合作。合作是生存的必需,合作是发展的土壤,和谐的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合作的精神,应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br />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听说的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br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合作”。文章可从合作的重要性说起,竞争与合作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主题,要正确认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作。注意可引用名人事例或者名言、俗语等作为论据,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流畅。【经典事例】<br />1.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生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鱼效应”。<br />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也是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br />3.一根筷子很轻易就被折断,一把筷子合在一起便很难被折断。<br />【名人名言】<br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br />2.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br />3.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br />4.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p><p>2、题目:和谐要求:(1)以议论为主;<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和谐”指和睦协调,是一种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写作时,可以选取和谐的任一方面展开,如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等。【经典事例】<br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相和。<br />2.人与自然的和谐——十面“霾”伏(反面)。<br />3.人与社会的和谐——感动中国人物、最美“××”。<br />【名人名言】<br />1.君子和而不同。——孔子<br />2.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br />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br />4.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br />5.雨果曾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请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p><p>答 案:形成鲜明对比、加强反讽效果,塑造人物形象。</p><p>2、“小诗”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p><p>答 案:①是新诗的一种独特文体。②适宜描写单纯意念,记录刹那印象,发泄简单感情。</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