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8月02日

聚题库
08/02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句子中,含有被动用法的是()。</p><ul><li>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li><li>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li><li>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li><li>D: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li></ul><p>答 案:C</p><p>解 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于”在句中表被动。</p><p>2、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p><ul><li>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li><li>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li><li>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li><li>D: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li></ul><p>答 案:B</p><p>解 析:B项中的“来”是使动用法,译为“使??来”。</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据此看,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p><p>答 案:两节诗充满了轻逸的告别,抒发了诗人对昔日在康桥那段生活的眷恋之情、对康桥美好的忧郁惜别情感和理想破灭的感伤之情。</p><p>2、概括郑庄公的性格特征。</p><p>答 案:郑庄公具有工于心计、胸有城府、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p><p>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斗转星移,岁月如流,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乡村在变,城市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在这时代的变迁中,人们惊喜着,感叹着,沉思着……<br />请以“感悟变迁”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题题眼“变迁”。变迁的表象背后有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等诸多深层次原因。行文之前要给整篇文章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可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要以议论为主,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内容充实,论证有力。【经典事例】<br />1.在默片时代,卓别林不说话,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到了有声片时代,就算是影帝和影后扎堆,倘若只演不说,也会遭遇票房滑铁卢。此一时彼一时也,并非以前的观众好糊弄,后来的观众是刁民。时代一旦演进到了某一步,你让它再倒退到原处去,就千难万难。<br />2.改革开放之初,“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那个时期的小孩都有过的愿望,食品的供应匮乏更是让人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孩子们分享的零食。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四季衣服变着花样的换,孩子们能吃到外国进口的零食,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城市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有目共睹的是,中国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三,公民社会已现雏形,国家与社会正在走向新的关系平衡。<br />【名人名言】<br />1.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br />2.万物皆流变。——怀德海《过程与实在》<br />3.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柏拉图《泰阿泰德》<br />4.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毕淑敏</p><p>2、题目: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求:(1)写一篇议论文;<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勿以善小而不为”指不要以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小”善和“大”善都需要有善心,这一点是一样的。发散一下,“勿以善小而不为”还可以让人联想到“以小见大”、“积少成多”等方面。写作时,可以选择题目所引申的任何一方面立意,言之有理即可。【经典事例】<br />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渍纸,便弯腰捡了起来,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懂事长说:“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前面几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所以,我才录用你。”<br />【名人名言】<br />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br />2.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中孕育着伟大。<br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br />4.对心灵来说,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心灵能将一切放大。——巴尔扎克</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p><p>答 案: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p><p>2、请分析文中地主太太的形象。  </p><p>答 案:地主太太有一定的同情心,在农妇丧子后特意去探问,但巨大的身份地位差异让她无法体会农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悲痛。  </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