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政治
>考试问答
>2024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每日一练试题07月08日
2024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每日一练试题07月08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p><p>答 案:错</p><p>解 析:错误。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①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②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③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优秀”也未可知,其职业道德素养如何更没有体现,据此判定“一定是优秀教师”是错误的。</p><p>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是不同的。</p><p>答 案:对</p><p>解 析:正确。心理咨询主要面对的是正常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青少年的生活适应、学习焦虑、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等意识层面的问题。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则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如神经症、精神疾病、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等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它更多涉及潜意识层面的问题。</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p><ul><li>A:生理前提</li><li>B:制约作用</li><li>C:主导作用</li><li>D:动力因素</li></ul><p>答 案:A</p><p>解 析: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p><p>2、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这体现课外校外教育具有()。</p><ul><li>A:随意性</li><li>B:自愿性</li><li>C:实践性</li><li>D:便捷性</li></ul><p>答 案:B</p><p>解 析:课外校外教育具有自愿性的特点,即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和现有水平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并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指导他们参加适宜的活动。</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规律之一是从他律到自律。</p><p>答 案:正确。低年级学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依据来进行道德评价,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慢慢学会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p><p>2、复习知识要“趁热打铁”。</p><p>答 案:正确。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因此,为提高记忆效率,应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材料尚未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后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去长久保存。</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教学质量管理有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二是()。</p><p>答 案:加强教学质量控制</p><p>2、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教育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三方面,即()、教育对象、教育资料。</p><p>答 案:教育者</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试述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运用。</p><p>答 案:(1)心理学家韦纳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这些因素又可以归为三个维度:内外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会产生绝望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可控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2)根据该理论,良好的归因模式可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和积极归因;另一方面可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为努力程度。</p><p>2、试述人格的概念并分析人格的特点。
</p><p>答 案: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一 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特点: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比较难以改变。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每个人的人格世界并非是各种特征简单堆积起来的,而是依照一定的内容、秩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运动系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