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7月05日

聚题库
07/05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安慰、揉腿、喂饭、伸手去接呕(ǒu)吐物……这些举动,常常发生在航班上”括号里的注音是正确的。()  </p><p>答 案:对</p><p>解 析:呕(ǒu)吐物</p><p>2、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拂晓的画面:秋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p><p>答 案:错</p><p>解 析: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故错误</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对下列语段信息的理解和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p><ul><li>A: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li><li>B: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li><li>C: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li><li>D: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清幽风光</li></ul><p>答 案:C</p><p>解 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信息的理解和推断能力。语段共五句话,从“正因如此”可分析出,前四句与第五句构成了内容上的因果结构。前四句包含了莫高窟选址的特点、建造中的思想、自然环境特点等,而这几方面也正是莫高窟及其中壁画能够完好保存的原因,因此第五句明确事件的结果,也正是材料重点强调的部分。即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故最准确的应为C。故选C。</p><p>2、根据原文选择正确诗句:静女其娈,_______。          </p><ul><li>A:爱而不见</li><li>B:美人之贻</li><li>C:搔首踟蹰</li><li>D:贻我彤管</li></ul><p>答 案:D</p><p>解 析:原文:静女先秦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关于唐代诗歌及诗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p><ul><li>A:“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li><li>B:王维和孟浩然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li><li>C:杜甫的诗因为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li><li>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名句</li></ul><p>答 案:ACD</p><p>解 析:王维和诗人孟浩然是唐代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并称王孟。B错误,ACD正确。</p><p>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有()  </p><ul><li>A: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li><li>B:请柬用语:6月16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li><li>C:情景对话:“令郎贵庚?”“犬子今年14岁。”</li><li>D: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li></ul><p>答 案:AB</p><p>解 析:选项C贵庚,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敬辞,问人年龄。贵庚一般是对地位较高的人尊称,是客气的说法。通常情况下是对有一定年纪的人(三四十岁左右)用,对方年纪更大一些的用“高寿”。在这里对14岁的孩子使用,不得体。选项D中拨冗:(指对方)入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冗,繁忙。释义: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请从选文第①和第⑤自然段括号中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p><p>答 案: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据、举例子两种。示例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示例②: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p><p>2、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p><p>答 案: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分别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br />君何以知之()</p><p>答 案:宾语前置</p><p>2、乱我心者,()。</p><p>答 案:今日之日多烦忧</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