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7月02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p><p>答 案:错</p><p>解 析: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故错误。</p><p>2、在信封的书写格式当中,收信人的详细地址应写在信封的正中间。()</p><p>答 案:错</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p><ul><li>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li><li>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li><li>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li><li>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li></ul><p>答 案:B</p><p>解 析: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仍是“农业统一天下”。C华夏与戎狄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迁。D不是“改造自然环境”,应是“适应环境”</p><p>2、下列各项中加括号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p><ul><li>A:干(坼)(chè) (萦)绕(yíng) 倒(涎)(xián) 孝(悌)(tì)</li><li>B:(颀)长(xīn) 横(亘)(gèn) 污(秽)(suì) (洿)池(wū)</li><li>C:清(冽)(liè) (纤)尘(qiān) (沂)水(yí) 饿(莩)(piǎo)</li><li>D:断(碣)<u>(</u>jié) 暮(霭)(ǎi) (凫)水(fú) (庠)(yǎng) </li></ul><p>答 案:A</p><p>解 析:B项 颀qí,秽huì;C项 纤xiān;D项 庠xiáng</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有()
</p><ul><li>A:《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li><li>B:《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史书</li><li>C:《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li><li>D:《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li></ul><p>答 案:AC</p><p>解 析:《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A正确;《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B错误;《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C正确;《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D错误。</p><p>2、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p><ul><li>A: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li><li>B: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li><li>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li><li>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li></ul><p>答 案:CD</p><p>解 析: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A项,“繁双鬓”,改为“繁霜鬓”。B项,“其黄而殒”改为“其黄而陨”。故选CD。</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的意思。(1)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br />燧木取火:()<br />(2)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br />泯灭:()</p><p>答 案:(1)燧木取火: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2)泯灭:灭绝,消失。</p><p>2、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例句:(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br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戴上霞彩。</p><p>答 案:(1)小草受到践踏,却以绿意来装点。(2)蜡梅在寒冬傲雪挺立,寒风给它增添了清香。</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解释下列括号字多义词的意思。<br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r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r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p><p>答 案:①险固②巩固③固执</p><p>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p><p>答 案:卷起千堆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