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6月25日

聚题库
06/25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一句引用的典故出自()</p><ul><li>A:《诗经》</li><li>B:《史记》</li><li>C:《庄子》</li><li>D:《战国策》</li></ul><p>答 案:C</p><p>解 析:这一句引用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李商隐以鹓雏自喻,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p><p>2、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br />(2)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br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br />(4)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p><ul><li>A:排比、比喻、对偶、夸张</li><li>B:对偶、比喻、排比、拟人</li><li>C:顶真、拟人、对偶、夸张</li><li>D:夸张、拟人、排比、比喻</li></ul><p>答 案:A</p><p>解 析:句(1)运用了三个意义相近和结构相同的句子,属于排比。排比是指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句(2)将屋椽子比作肋骨,是比喻中的明喻。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句(3)前后两句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属于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句(4)说一日之内腰围减了许多,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p><p>答 案:(1)排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三句句式相同,能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从而加强论辩的力量;(2)比喻:“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br />(3)反诘:“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判断,增强气势。</p><p>2、上文画线句子突出了秋天怎样的特点?  </p><p>答 案:肃杀、阴冷、悲凉、悲伤。  </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2、“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p><p>答 案:非常羡慕</p><p>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br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斗转星移,岁月如流,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乡村在变,城市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在这时代的变迁中,人们惊喜着,感叹着,沉思着……<br />请以《感悟变迁》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题题眼“变迁”。变迁的表象背后有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等诸多深层次原因。行文之前要给整篇文章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可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要以议论为主,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内容充实,论证有力。【经典事例】<br />1.在默片时代,卓别林不说话,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到了有声片时代,就算是影帝和影后扎堆,倘若只演不说,也会遭遇票房滑铁卢。此一时彼一时也,并非以前的观众好糊弄,后来的观众是刁民。时代一旦演进到了某一步,你让它再倒退到原处去,就千难万难。<br />2.改革开放之初,“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那个时期的小孩都有过的愿望,食品的供应匮乏更是让人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孩子们分享的零食。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四季衣服变着花样的换,孩子们能吃到外国进口的零食,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城市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有目共睹的是,中国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三,公民社会已现雏形,国家与社会正在走向新的关系平衡。<br />【名人名言】<br />1.斯大林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br />2.怀德海在《过程与实在》中写道:“万物皆流变。”<br />3.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写道:“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br />4.毕淑敏曾说:“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p><p>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当今社会充满竞争,竞争中更需要合作。合作是生存的必需,合作是发展的土壤,和谐的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合作的精神,应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br />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听说的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br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合作”。文章可从合作的重要性说起,竞争与合作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主题,要正确认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作。注意可引用名人事例或者名言、俗语等作为论据,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流畅。【经典事例】<br />1.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生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鱼效应”。<br />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也是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br />3.一根筷子很轻易就被折断,一把筷子合在一起便很难被折断。<br />【名人名言】<br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br />2.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br />3.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br />4.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丧子农家寡妇的形象?  </p><p>答 案:通过对农妇神态、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刻画了其形象。  </p><p>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p><p>答 案:表达了革命者摧毁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表现了作者对革命高度的热情、无限的希望、热烈的赞美。  </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