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6月20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p><ul><li>A:《孟子》</li><li>B:《庄子》</li><li>C:《论语》</li><li>D:《战国策》</li></ul><p>答 案:B</p><p>解 析:《庄子》又名《南华真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A项,《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论理等学说和思想。C项,《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D项,《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历史学名著。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p><p>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p><ul><li>A:叠字</li><li>B:夸张</li><li>C:拟人</li><li>D:比喻</li></ul><p>答 案:A</p><p>解 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这首词的创造性体现在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br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br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矣。<br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br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r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br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p><p>答 案:(1)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2)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那么又何必要用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呢?(3)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兕:独角犀牛。柙:关猛兽的笼子。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匣子。)(4)君子最痛恨那种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5)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br />(6)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啊!</p><p>2、作者引用苏轼、济慈、嵇康、刘伶等人对时间的态度想要说明什么问题?</p><p>答 案:从“有人宁可”种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时间的支配方式是多样的,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重要的是在看似消遣中享受生命、感受生命。</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p><p>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p><p>2、《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题目:和谐要求:(1)以议论为主;<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和谐”指和睦协调,是一种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写作时,可以选取和谐的任一方面展开,如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等。【经典事例】<br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相和。<br />2.人与自然的和谐——十面“霾”伏(反面)。<br />3.人与社会的和谐——感动中国人物、最美“××”。<br />【名人名言】<br />1.君子和而不同。——孔子<br />2.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br />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br />4.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br />5.雨果曾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p><p>2、题目:小议“嗟来之食”是否可吃要求:(1)必须写成议论文。<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嗟来之食”即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多指侮辱性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看重做人应有骨气有志气,强调人的尊严和精神气节。吃“嗟来之食”代表了忍辱负重,有点不拘小节。作文立意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注意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谨。【经典事例】<br />1.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br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br />3.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br />【名人名言】<br />1.大丈夫能屈能伸。<br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br />3.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br />4.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是要痛的。——毛泽东<br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为什么要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p><p>答 案:①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②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途径更加多样化、隐蔽化。</p><p>2、本文主要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p><p>答 案:①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 ②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③乙脑病毒的流行与蚊子的密度有关; <br />④人类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