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6月18日

聚题库
06/18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p><p>答 案:对</p><p>解 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是: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故正确</p><p>2、“老骥伏枥”源自曹操的诗歌《龟虽寿》。()  </p><p>答 案:对</p><p>解 析:龟虽寿作者: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  </p><ul><li>A:朋友</li><li>B:孩子</li><li>C:宾人</li><li>D:学生</li></ul><p>答 案:D</p><p>解 析: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p><p>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p><ul><li>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li><li>B:饮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li><li>C:即使是刀山火海,我也铁了心地跟着你干。</li><li>D: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li></ul><p>答 案:C</p><p>解 析:ABD项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项“圆规”借代杨二嫂。B项中的“眉”代“头”,这里以部分代整体。D项“哈姆雷特”代“见解”,具体代抽象。</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下列名句,书写不正确的两项是()  </p><ul><li>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li><li>B: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荀子《劝学》),</li><li>C: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巅。(李白《蜀道难》),</li><li>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li></ul><p>答 案:BC</p><p>解 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识记能力。B项,“致”错误,应写作“至”。C项,“娥”错误,应写作“峨”。故选BC。</p><p>2、下列有关名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p><ul><li>A:《三国演义》演绎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的战争历史,具有军事文学色彩,技巧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古今中外军事文学中实属罕见。</li><li>B:《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借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社会的黑暗腐败。</li><li>C:《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硬汉,他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被鲨鱼吃掉了,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和鲨鱼的搏斗。</li><li>D:莎士比亚刻画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在整个复仇过程中,他目标明确,毫不犹豫,最终手刃仇人,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含笑离世。</li></ul><p>答 案:BD</p><p>解 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学名著的能力。B项,“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社会的黑暗腐败”错误,《边城》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D项,“毫不犹豫”错误,在复仇上,哈姆雷特有行动且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但在这个伟大的目标前,他想行动但不知如何行动,复仇过程中一次次犹豫,错失了机会。故选BD。</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扩展语句,使意境更贴切、完美。(25个字左右) <br />歌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br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答 案:示例:悠扬、动听的歌声,划破夜空,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p><p>解 析: </p><p>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p><p>答 案: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br />①郯子之徒________<br />②余是以记之________<br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br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br />⑤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br />⑥顷之,烟炎张天________</p><p>答 案:①代词“这”②代词“这些”③助词“的”④主谓之间助词⑤定语后置的标志⑥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p><p>2、分别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br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p>答 案:判断</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