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监测员》每日一练试题06月12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目前全世界城市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0%。</p><p>答 案:错</p><p>2、污染引起的疾病对人类的杀伤力远比碳排放严重。</p><p>答 案:错</p><p>3、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技术和意志。</p><p>答 案:错</p><p>4、“绿色气候基金”的确定创建是在德班气候变化大会。</p><p>答 案:对</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中国向全世界宣示碳中和达成的时间是?</p><ul><li>A:2030</li><li>B:2040</li><li>C:2050</li><li>D:2060</li></ul><p>答 案:D</p><p>2、2007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多少吨?</p><ul><li>A: 3.50</li><li>B: 4.00</li><li>C: 4.58</li><li>D: 5.00</li></ul><p>答 案:C</p><p>3、尽量去当地农民自C经营的市场买菜能减少种植和运送时所需能量的()。</p><ul><li>A:二分之一</li><li>B:三分之一</li><li>C:五分之一</li><li>D:五分之二</li></ul><p>答 案:B</p><p>4、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估算出从1981年一2000年20年中国每年的碳汇量为1.9亿—2.6亿吨,占中国碳排放量的()。</p><ul><li>A:25—35%</li><li>B:27—35%</li><li>C:28—38%</li><li>D:28—37%</li></ul><p>答 案:D</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欧盟的低碳转型重点落脚于(bcd)。</p><ul><li>A:领导地位</li><li>B:产业转移</li><li>C:能源结构调整</li><li>D:产业升级</li></ul><p>答 案:BCD</p><p>2、CCS技术的核心是()</p><ul><li>A:碳生产技术</li><li>B:碳存储技术</li><li>C:碳捕捉技术</li><li>D:碳排放技术</li></ul><p>答 案:BC</p><p>3、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有</p><ul><li>A:造成海平面上升</li><li>B:影响农业</li><li>C:影响水资源</li><li>D:影响人体健康</li></ul><p>答 案:ABCD</p><p>4、我们如何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这一宏观目 标? ( )</p><ul><li>A: 减少化石能源消费</li><li>B: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li><li>C: 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li><li>D: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li></ul><p>答 案:ABCD</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碳排放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p><p>答 案:对</p><p>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p><p>答 案:(1)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br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远未实现,我国目前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今后几十年能源消费必然继续增长。2l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此外,体制上单纯追求GDP的考核体系也导致了第二产业中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严峻考验。 <br />(2)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这样一种高碳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br />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未来我国实践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定”。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br />(3)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br />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为达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我国总共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在1.6万亿以上,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一个沉重负担。</p><p>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p><p>答 案: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r />2、调整能源结构; <br />3、遏制奢侈浪费; <br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