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5月30日

聚题库
05/30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属于婉约派代表的词人是()</p><ul><li>A:李清照</li><li>B:苏轼</li><li>C:张孝祥</li><li>D:辛弃疾</li></ul><p>答 案:A</p><p>解 析:B、C、D三项为豪放派的代表。</p><p>2、下列句子中的字词,解释错误的是()。</p><ul><li>A:齐威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发:发送。</li><li>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li><li>C:广亦竟射杀之。竟:终于。</li><li>D: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责备。</li></ul><p>答 案:A</p><p>解 析:“发”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译为“打开”。译文:齐王派使者去见赵威后,带来的书信还没打开。</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作者为什么说生路是要用勇气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p><p>答 案:因为创造生路不但要有勇气,而且要有智慧、信念和意志。</p><p>2、由此可见,全诗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p><p>答 案:本段通过“乌鹊”、“山”、“水”等意象和“周公吐哺”的典故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明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p><p>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题目: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求:(1)以议论为主;<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行百里者半九十”指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是说离成功越近越不能松懈。弄清题目含义后,写作可就“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原因,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种半途而废等方面展开。【经典事例】<br />1950年,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因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于世。两年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想再创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那天,海面浓雾弥漫,海水冰冷刺骨。在游了漫长的16个小时之后,她的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精疲力尽。就在剩下最后一英里时,她的意志动摇了,强迫护卫把她拉上了随行的小艇。小艇瞬间到达了对岸,她看到海滩上欢呼等待的人群。到此时她才知道,她距成功只有短短的一英里!她仰天长叹,懊悔自己没能咬咬牙再坚持一下。<br />【名人名言】<br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br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br />3.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梁启超<br />4.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p><p>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各种频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是对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与其坐以待毙,事后问责,不如未雨绸缪,事先预防。<br />请以“防患于未然”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事故或灾祸在其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居安思危,在顺境中发现危机,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目即中心论点,在行文时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经典事例】<br />1.狡兔三窟。<br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r />3.(反例)“曲突徙薪”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br />4.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由于有较好的预警措施和防震设施,因地震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少。<br />【名人名言】<br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br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br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br />4.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佚名<br />5.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谚语</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文中“灰色的幔”和“巨人”分别象征什么?  </p><p>答 案:“灰色的幔”象征束缚人们的枷锁、反动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p><p>2、本文主要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p><p>答 案:①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 ②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③乙脑病毒的流行与蚊子的密度有关; <br />④人类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