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心理咨询师《三级》每日一练试题05月07日

聚题库
05/07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p><ul><li>A:评估阶段</li><li>B:诊断阶段</li><li>C:咨询阶段</li><li>D:巩固阶段</li></ul><p>答 案:C</p><p>解 析:心理咨询基本阶段包括诊断阶段、咨询阶段(核心阶段)、巩固阶段。诊断阶段包括收集信息,做出诊断。咨询阶段的重点在于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阶段是咨询的总结、持续和提高阶段。</p><p>2、按照中国常模标准,MMP1的T分在()以上,便可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p><ul><li>A:55分</li><li>B:60分</li><li>C:65分</li><li>D:70分</li></ul><p>答 案:B</p><p>解 析:MMP1按照美国常模T分70以上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而中国常模T分在60分以上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p><p>3、“祸不单行”可以用来形容:</p><ul><li>A:单一性压力</li><li>B:同时性叠加压力</li><li>C:破坏性压力</li><li>D:继时性叠加压力</li></ul><p>答 案:D</p><p>4、阻抗的本质是( )。</p><ul><li>A: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改变的抵抗</li><li>B:求助者对于咨询师的反抗和抵制</li><li>C:咨询师对求助者异常行为的阻拦</li><li>D: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总称</li></ul><p>答 案:A</p><p>解 析:阻抗在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它可表现为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等。</p><p>5、青春发育期的年龄范围是()。</p><ul><li>A:7、8岁~11、12岁</li><li>B:11、12岁~15、16岁</li><li>C:15、16岁~17、18岁</li><li>D:51、52岁~55、56岁</li></ul><p>答 案:B</p><p>解 析: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是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p><p>6、关于职业化管理,正确的说法是(  )。</p><ul><li>A:职业化管理是一种主要靠直觉和灵活应变来从事职业活动的管理方式</li><li>B:职业化管理是一种以绩效结果为导向而不再强调过程管理的管理方式</li><li>C:职业化管理要求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li><li>D:职业化管理十分注重人性化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强调僵硬标准的管理</li></ul><p>答 案:C</p><p>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p><ul><li>A:近因效应</li><li>B:首因效应</li><li>C:光环效应</li><li>D:刻板效应</li></ul><p>答 案:B</p><p>解 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而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来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即所谓的“爱屋及鸟”。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p><p>8、0~2岁的儿童主要依靠()来记忆。</p><ul><li>A:表象</li><li>B:言语</li><li>C:动作</li><li>D:情绪</li></ul><p>答 案:C</p><p>解 析:0~2岁儿童主要是运动记忆,即依靠自己的身体运动和动作进行的记忆。因此,答案选C。</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p><ul><li>A:灾难症候群</li><li>B:兴奋性行为</li><li>C:破坏性行为</li><li>D:创伤后应激障碍</li></ul><p>答 案:AD</p><p>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p><p>2、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p><ul><li>A:重测信度</li><li>B:内部一致性信度</li><li>C:复本信度</li><li>D:评分者信度</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p><p>3、需要()</p><ul><li>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li><li>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li><li>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li><li>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li></ul><p>答 案:AC</p><p>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p><p>4、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特征包括()。</p><ul><li>A:情景性、情景刺激尚未泛化</li><li>B:与特定情景没有必然联系,情景刺激充分泛化</li><li>C:暂时性,终究会发生变化</li><li>D:心理状态没有发生病理性变化</li></ul><p>答 案:ACD</p><p>解 析: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此外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也是重要特征之一。</p><p>5、儿童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包括()。</p><ul><li>A:从依赖他人评价发展为开始独立评价</li><li>B: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为对内在品质的评价</li><li>C:从笼统的评价发展为较为具体的评价</li><li>D:从认知评价发展为道德评价</li></ul><p>答 案:ABC</p><p>解 析:儿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具体表现为:①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②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③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④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p><p>6、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包括()。</p><ul><li>A:第二信号系统</li><li>B:动力定型</li><li>C:经典条件反射</li><li>D:内驱力</li></ul><p>答 案:ABC</p><p>解 析: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非语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动力定型也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是人习惯行为的基础。</p><p>7、关于倾听技术,正确的做法包括( )<br></p><ul><li>A:认真、有兴趣的听</li><li>B:不仅用耳,更要用心</li><li>C:不作价值评判</li><li>D:不做任何反应,以免干扰求助者</li></ul><p>答 案:BC</p><p>解 析:倾听是关注的听,不是有兴 趣的听,还要适当参与。</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