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4月12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p><ul><li>A:王实甫</li><li>B:董解元</li><li>C:马致远</li><li>D:关汉卿</li></ul><p>答 案:A</p><p>解 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文章主要讲述了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生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观点。</p><p>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p><ul><li>A:清新俊逸</li><li>B:沉郁顿挫</li><li>C:苍凉悲壮</li><li>D:沉哀凄苦</li></ul><p>答 案:B</p><p>解 析: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颠沛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既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诗人为什么强调“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p><p>答 案:这既是假设,又是进一步的推论,用以表现“鸟”(诗人)对“土地”(祖国、人民)的永久的依恋,死了也不离开“土地”,让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p><p>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因何而起?</p><p>答 案: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因听到箫声。此段文字描写了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音调悲凉、幽怨,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p><p>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p><p>2、《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p><p>答 案:女神</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题目:和谐要求:(1)以议论为主;<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和谐”指和睦协调,是一种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写作时,可以选取和谐的任一方面展开,如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等。【经典事例】<br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相和。<br />2.人与自然的和谐——十面“霾”伏(反面)。<br />3.人与社会的和谐——感动中国人物、最美“××”。<br />【名人名言】<br />1.君子和而不同。——孔子<br />2.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br />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br />4.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br />5.雨果曾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p><p>2、题目:友谊与真诚要求:(1)以议论为主;<br />(2)不少于800字;<br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p>答 案:略</p><p>解 析:【写作思路】“友谊与真诚”之间有一种关系,即真诚是友谊的基础。作文可从友谊与真诚的关系,友谊的重要性,真诚的定义,以及如何收获真诚友谊等方面进行论述。友谊是考生熟悉的主题,比较容易把握。【经典事例】<br />1.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之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br />2.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br />【名人名言】<br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br />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灵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br />3.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西塞罗<br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马克思<br />5.患难见真情。——伊索</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按段落序号用“||”标出。</p><p>答 案:①||②③</p><p>2、《办法》强调从哪些方面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水平?</p><p>答 案:①加强全链条监管;②明确职责分工;③引导公众参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