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1月19日

聚题库
01/19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第三段作者推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能说明该推断的一项是()</p><ul><li>A:当时已有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li><li>B: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但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吸引人的魅力</li><li>C: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li><li>D: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己用顾料和柔软性的笔,某些刻画已具有文字的性质</li></ul><p>答 案:D</p><p>解 析: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根据彩陶上精巧的绘画推出,应该有柔软性的笔,并由此推出,“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并指出彩陶的花纹不是字。</p><p>2、填入下面括号处,与上文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澄澈的,()</p><ul><li>A: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li><li>B: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li><li>C: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li><li>D: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li></ul><p>答 案:B</p><p>解 析:把题干所给的词语跟选项比照着读,可看出“凌空飘逸”是写瀑布的形,“汪汪一碧”是写深潭的色,“晶莹澄澈”是写琼浆的质。</p><p>3、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p><ul><li>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原始的文字</li><li>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已能解释,而龙山黑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尚末阐明</li><li>C: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宇,只是难以保留到今天</li><li>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合乎古代“物勒工名”的传统,因此它们是有意义的</li></ul><p>答 案:B</p><p>解 析:文中对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的意义都没有阐明。A项从文中最后一段说“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可以得出;C项从第四段可以得出;D项从“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男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可以得出。</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董生勉乎哉”是什么意思?第一二段都用这句话作结尾,其寄托的情感有什么不同?</p><p>答 案:“董生勉乎哉”意为:董生你努力吧!第一段:希望董生到燕赵之地后有人欣赏他、重用他,表达的是祝愿之情;第二段:担心燕赵之地风俗变化,民风不古,无人赏识董生,表达的是忧虑之情。</p><p>2、把文中括号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p><p>答 案:推测王先生的意思,难道是喜爱别人的优点,以至于虽然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连带重视他的故迹吗?也许想推广他的事迹,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吧。</p><p>3、从第四段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p><p>答 案:呼唤当代文艺家追求文艺深度。</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br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p><p>答 案:略</p><p>2、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p><p>答 案:略</p><p>3、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他的《劝学》一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你思考过这句话的含义吗? 请以“锲而不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p><p>答 案: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分等给分。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分的综合分。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二等以上的分数。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1.5分。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p><p class="introTit">简答题</p><p>1、文章后半段,作者交织在哪两种情感之间,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p><p>答 案:(1)交织在“为国尽忠”与“为家尽孝”两种情感中。(2)作者选择离开家人,只身投入抗战事业,将母亲传给的优良品质发挥在国家更需要的地方。</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