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保育师《专业知识(高级)》每日一练试题01月08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不得限制幼儿便溺的次数、时间等。( )</p><p>答 案:错</p><p>2、学前儿童的游戏离不开玩具,年龄越小,这种特点就越明显。( )</p><p>答 案:对</p><p>3、蛋白质能够促进钙的吸收。( )</p><p>答 案:对</p><p>4、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p><p>答 案:错</p><p>解 析: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间接性和概括性。</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幼儿接触动物的卫生要求是( )。</p><ul><li>A:接触动物后应该用肥皂洗净双手</li><li>B:接触动物后可不用洗手</li><li>C:接触动物后应用水冲洗双手</li><li>D:接触动物后用湿纸巾擦手</li></ul><p>答 案:A</p><p>2、要让幼儿知道简单的防火知识,知道( )都能灭火。</p><ul><li>A:水、油</li><li>B:水、土、沙子</li><li>C:土、沙子、油</li><li>D:油、土</li></ul><p>答 案:B</p><p>3、制定学前教育机构清洁卫生制度的原则,首先考虑的是( )。</p><ul><li>A:可行性</li><li>B:有效性</li><li>C:灵活性</li><li>D:全面性</li></ul><p>答 案:A</p><p>4、<a style="color: #0000ff;" href="https://www.jutiku.cn/app/9.html" target="_blank">保育员</a>要教育婴幼儿遇到气味不适时,知道开门窗放毒气、烟雾、用( )。</p><ul><li>A:用手捂鼻子</li><li>B:用干毛巾捂住鼻子</li><li>C:用湿毛巾捂鼻子</li><li>D:无所谓</li></ul><p>答 案:C</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高级保育员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要启发初、中级保育员思考:保育员应如何做到( )。</p><ul><li>A:支持幼儿的想法</li><li>B:创造活动的条件</li><li>C:创造活动的价值</li><li>D:寻找交往的对象</li></ul><p>答 案:BCD</p><p>2、下列关于幼儿求救的知识正确的有()。</p><ul><li>A:向警察、工作人员(如门岗战士、售货员)求救,这样比较安全。</li><li>B:打电话求救,知道火警电话是119,急救中点电话是120,匪警电话是110。</li><li>C: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li></ul><p>答 案:ABC</p><p>3、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p><ul><li>A:游戏教学</li><li>B:集体教学(上课)</li><li>C:分组教学</li><li>D:个别教学</li></ul><p>答 案:BCD</p><p>解 析:幼儿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p><p>4、婴幼儿午睡时打鼾,保育员应该( )。</p><ul><li>A:变换其睡姿</li><li>B:让其趴卧</li><li>C:让其仰卧</li><li>D:将其叫醒</li><li>E:轻触其身体</li></ul><p>答 案:AE</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配合户外游戏活动是,保育员照顾体弱儿有哪些事项?</p><p>答 案:(体弱儿是身体比较柔弱的婴幼儿,天气变化、饮食的调整、作息时间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因素)1.通过家访和细心观察,保育员在照顾体弱儿时,一定要先了解情况,再对症下药。2.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体上的不适。对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设备、材料的使用(保育员工作的记录):①全班儿童的活动情况。②个别儿童的情况。3.设备、材料及物品的使用情况。4.设计表格时不要过于繁琐,应该以记录、方便、省时、省力为目的。(注意:①记录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儿童活动的本来面目。②记录要哦及时准确,保育员要培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及时地把儿童的活动情况记录下来,以便活动结束后与教师共同分析儿童的表现。</p><p>2、日托幼儿园,保育员在进行晨检后,物品的保管包括对婴幼儿( )、( )、( )、的保管。</p><p>答 案:外衣、玩具、食物、药物</p><p>3、协助教师组织好婴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应注意哪些事项?</p><p>答 案:1.每次活动前一定要对场地、材料和设备作认真的检查,确保婴幼儿使用的安全性。2. 认真观察婴幼儿的提到动反应,掌握好孩子的活动量。3. 及时与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婴幼儿的真实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