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辅警协警《法律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12月20日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共同述反治安管理的,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分别处罚.</p><p>答 案:对</p><p>2、被处罚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人民警察应当当场收缴罚款。</p><p>答 案:错</p><p>3、因违法使用警械导致被盘问人在继续盘问期间非正常死亡的,应当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民警察予以开除。</p><p>答 案:对</p><p>4、手铐属于制服性警械。()</p><p>答 案:错</p><p>解 析:《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8条第1款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下列任务,遇有违法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由此可见,手铐属于约束性警械而不是制服性警械。因此,本题说法错误。</p><p>5、不满16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
</p><p>答 案:错</p><p>解 析:《行政处罚法》第25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p><p>6、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三十年。</p><p>答 案:错</p><p>7、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不可以单独适用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处罚。</p><p>答 案:对</p><p>8、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逃避侦查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p><p>答 案:对</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哪一种情形不成立累犯?( )</p><ul><li>A:甲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li><li>B:乙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li><li>C:丙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li><li>D:丁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8年又犯参加恐怖组织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li></ul><p>答 案:A</p><p>解 析:本题考查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的成立条件。甲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根据学界多数说,既然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就表明原判刑罚并未被执行,故不符合“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这一累犯的要件,因此,不存在和前罪构成累犯的问题。根据《刑法》第65条、第66条的规定,乙、丙构成一般累犯,丁构成特别累犯。</p><p>2、下列有关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说法,错误的有()。</p><ul><li>A:人民警察使用制服性、驱逐性警械之前,必须要先予以警告</li><li>B:人民警察使用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li><li>C:当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li><li>D:对于正在进行持刀抢劫的孕妇可以使用武器</li></ul><p>答 案:D</p><p>解 析:《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由此可知,A项与B项正确。第11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二)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故C项正确。第10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一)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因此,对于正在进行持刀抢劫的孕妇不得使用武器,D项错误。</p><p>3、马克思说:“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表述法律。”对于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p><ul><li>A:表明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制约性</li><li>B:表明法律的内容只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li><li>C:立法者只是被动描述,不应有创造性</li><li>D:立法要真实呈现客观规律,不能掺杂主观性、意志性在内</li></ul><p>答 案:A</p><p>解 析:马克思这句话出自《马恩全集》,原话是“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也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人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同样,当私人想违反事物的本质任意妄为时,立法者也有权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是极端任性。”该句话是在讲法与客观规律和立法的科学性原则时引用的。马克思把立法者与自然科学家做类比,自然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客观规律,立法者像科学家发现客观规律似的去发现法律,这体现了法律同客观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立法应反映客观规律,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臆想代替法律。立法者到底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能超越。所以A选项正确。除了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法以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B选项错误。客观规律不可能直接转变为法律,而必须通过国家意志作为中介,所以C错误。D选项中前半句正确,虽然法律最终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但法律也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国家意志性,带有阶级烙印。</p><p>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下列各项可以用来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是( )。</p><ul><li>A:天安门的图形</li><li>B:红十字的标志</li><li>C:国旗的图案</li><li>D:创始人的头像</li></ul><p>答 案:D</p><p>解 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的名称、标志、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p><p>5、《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方式不包括()</p><ul><li>A:信函</li><li>B:电报</li><li>C:电子邮件</li><li>D:电话</li></ul><p>答 案:D</p><p>解 析:《行政许可法》第29条规定,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故本题答案选D。</p><p>6、 14岁生日那天,张某邀几个朋友到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张某看到一行人手中拿着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机一部,现金5000余元。关于张某对该抢劫行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下列正确的是( )。</p><ul><li>A:张某应负刑事责任</li><li>B:张某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取决于他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li><li>C:张某不应负刑事责任</li><li>D:张某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li></ul><p>答 案:C</p><p>解 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张某14岁生日当天并未满14周岁,周岁的计算是从生日第二天起算的,所以张某实施该行为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p><p>7、陈某盗窃他人财物被公安机关查获,办案民警在调查中发现其十五岁,陈某应如何处理?()</p><ul><li>A:免予处罚</li><li>B:从轻处罚</li><li>C:从轻或减轻处罚</li></ul><p>答 案:C</p><p>8、王某在某商厦买了一台电视机,使用不到3个月,发生爆炸事故,家中财产损失达30000元。经查属于质量事故,王某要求商厦赔偿其经济损失。商厦认为产品质量责任在生产厂家,让王某找生产者予以赔偿。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王某可向谁提出赔偿请求?()</p><ul><li>A:只能向该商厦请求赔偿</li><li>B:只能向生产者请求赔偿</li><li>C:既可以向该商厦也可以向生产者请求赔偿</li><li>D:只有在找不到生产者时,才能向该商厦请求赔偿</li></ul><p>答 案:C</p><p>解 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所以该题选C。</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ul><li>A:对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在处罚前因同一行为已经被釆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折抵</li><li>B:被行政拘留人在处罚前因同一行为被继续盘问或者询问査证的时间,不予折抵</li><li>C:被行政拘留人在处罚前因涉嫌其他犯罪被刑事拘留、逮捕的时间应当折抵行政拘留</li><li>D:被行政拘留人在处罚前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应当折抵行政拘留</li></ul><p>答 案:AB</p><p>2、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慈善法》施行一年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儿I?元之间。下列关于《慈善法》内容说法的是:</p><ul><li>A:慈善捐赠,是指口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li><li>B: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li><li>C: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li><li>D: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li></ul><p>答 案:ABCD</p><p>3、具有(),无论违法嫌疑人或者被侵害人对鉴定意见是否有异议,公安机关一律主动进行重新鉴定。</p><ul><li>A:签定人不具备鉴定所需专门知识的</li><li>B: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li><li>C: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li><li>D:鉴定程序违法,但不影响鉴定意见性的</li></ul><p>答 案:ABC</p><p>4、甲是一起案件的目击者。公安机关对甲进行询问。侦査人员的下述哪种做法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p><ul><li>A:通知甲去某五星级宾馆提供证人证言</li><li>B:通知甲去公安局提供证人证言</li><li>C:到甲的単位询问甲</li><li>D:到甲的住处询问甲</li></ul><p>答 案:BCD</p><p>5、违反治安管理由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p><ul><li>A:情节特别轻微</li><li>B: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li><li>C:主动投案</li><li>D:有立功表现</li></ul><p>答 案:AD</p><p>6、 下列情况,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p><ul><li>A:杀人犯持刀向被害人砍去,被害人顺手捡起砖头砸向杀人犯,将其打成重伤</li><li>B:嫌疑人甲采用暴力手段胁迫夜跑路过公园草丛的女青年乙为其口交,并试图对乙进行强奸,乙将甲的下体狠狠咬断,构成重伤</li><li>C:抢劫犯正持刀威胁被害人,被过路群众用石头砸伤头部</li><li>D:小偷逃离盗窃现场,被失主追上,将其打成轻伤</li></ul><p>答 案:ABC</p><p>解 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题题干A项属于第3款“行凶”、B项属于第3款“强奸”、C项属于第3款“抢劫”,这三类情形都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以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D项小偷已经逃离,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因而不属于正当防卫。</p><p>7、对刑事案件的侦査权、检察权、审判权只能由()统一行使,未经特别授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行使这些权力.</p><ul><li>A:公安机关</li><li>B:人民检察院</li><li>C:人民法院</li><li>D:工商局</li></ul><p>答 案:ABC</p><p>8、下列哪一选项不违反上诉不加刑原则?()</p><ul><li>A:—审法院认定张某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张某上诉,检察院没有抗诉,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li><li>B:—审法院认定王某犯抢夺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王某上诉,检察院没有抗诉,二审法院在没有改变刑期的情况下将罪名改判为抢劫罪</li><li>C:一审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孙某有期徒刑三年、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孙某、王某以没有实施犯罪为由提起上诉,检察院认为对孙某量刑畸轻提出抗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对孙某、王某量刑均偏轻,但仅对孙某改判为五年</li><li>D:—审法院认定赵某犯杀人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犯抢劫罪判处无期徒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立即执行。赵某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赵某在抢劫现场杀人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遂撤销一审对杀人罪的认定,以抢劫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li></ul><p>答 案:ABC</p><p>解 析: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指对仅有被告人提出上诉的刑事案件,上诉审法院不得加重被告人刑罚的诉讼原则。本题A项并没有涉及刑罚问题;B项中,在不改变刑期的情况下改变罪名不违反上诉不加刑原则;C项中,检察院抗诉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但是共同犯罪中只对部分共同犯罪人提起抗诉的,另外的共同犯罪人仍然不能加重刑罚,故C项不违反上诉不加刑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不仅是不加重数罪并罚后的刑罚,也包括不加重每个罪名应判处的刑罚,D项二审法院的行为事实上使抢劫罪从一审的无期徒刑加重到二审的死刑立即执行,违反了上诉不加刑原则。</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执法为民是()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p><p>答 案:一切权利属于人民</p><p>2、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需要继续盘问的,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将继续盘问时间延长至()小时。</p><p>答 案:48</p><p>3、领导安排你和同事一起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你有一个建议,能够提高效率,后果是同事的工作量会增加,这时,你怎么办?</p><p>答 案:(1)表态:我处理这件事的原则是工作第一,以人民和集体事业为重,同时尽量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br />(2)既然自己的建议能够提高效率,就要积极争取实施。首先我会和同事真诚的沟通,并详细的说明,在工作中增加的工作量,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同事共同完成,尽量减轻他的工作负担,取得同事谅解。如果实在负担太重,我会和同事一起汇报领导,看能否增派人手。<br />(3)和同事达成一致后,一起向领导书面汇报,得到领导批准,并实施。工作完成后认真总结并汇报领导。</p><p>4、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p><p>答 案:依法</p><p>5、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p><p>答 案:24小时</p><p>6、处长要出国学习,安排你负责处里的工作,有两位老同志,老是找理由,不来上班,这时你怎么办?</p><p>答 案:(1)处长要出国学习,安排我负责处里的工作,是处长对我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考验,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br />(2)遇到这种情况,要冷静处理,不可带有情绪,首先查找原因,看两位老同事是否是确实家里有困难,如果有困看,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同时,我也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是否是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发生了偏差,我会在恰当的时间,在轻松的地点,和两位老同事真诚沟通,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取得他们的理解与谅解。<br />(3)在全处同志面前,要以诚实和小学生的姿态出现,并带头多干事、干实事。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总结经验教训,并在不耽误处长事情的情况下,适时向处长汇报工作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