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每日一练试题10月29日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婴幼儿阶段研究发现,4~7个月的婴儿就能识别大人的高兴、悲伤、生气和恐惧等面部表情。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知道,像高兴、惊讶这些是“好”情绪,而悲伤、害怕是“坏”情绪。即便这些表情由不同的人以非常轻微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也能识别。1周岁时,他们能出现骄傲、害羞和负罪感等情绪,( )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p><ul><li>A:能看懂成人的表情和情绪</li><li>B:自我意识的发展</li><li>C:母婴依恋的形成</li><li>D:深度知觉的形成</li></ul><p>答 案:C</p><p>解 析:1周岁左右时孩子可能出现害羞、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情绪社会化的标志。要理解婴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p><p>2、某社区内有一个青少年音乐社团,成员的服装、发型、饰品、言行均与其他同龄人明显不同,社区一些居民见到他们感到很新奇。上述情况体现出同辈群体的特点是()
</p><ul><li>A:支配性</li><li>B:独特性</li><li>C:开放性</li><li>D:平等性</li></ul><p>答 案:B</p><p>解 析:同辈群体的特点:(1)平等性。同辈群体成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比较相近,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2)开放性。同辈群体内部不存在特别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在语言、方式、话题等方面都没有限制特定的形式。(3)认同性。同辈群体是个人自由选择结合的结果,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对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归属感和较强的认同性。(4)独特性。每个同辈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这种群体的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群体成员在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甚至发型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题干:成员的服装、发型、饰品、言行均与其他同龄人明显不同,社区一些居民见到他们感到很新奇,得知答案为独特性。</p><p>3、王某大学毕业后,多次考公务员未果,又看不上其他工作,一直闲在家里,但他并不在乎。父亲对王某十分不满,常常冷嘲热讽,母亲也唠唠叨叨,王某为此感到很郁闷,向<a style="color: #0000ff;" href="https://www.jutiku.cn/app/28.html" target="_blank">社会工作者</a>老林求助。老林运用会谈方式收集资料时应做到()。
</p><ul><li>A:运用理论逻辑定义王某问题的来龙去脉</li><li>B:关注王某内心的感受及看待问题的方式</li><li>C:根据王某父母的看法来概括王某的问题</li><li>D:利用自己的经验推论王某界定问题的逻辑</li></ul><p>答 案:B</p><p>解 析:本题考查会谈的运用。在运用会谈方式收集资料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服务对象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界定问题的逻辑,避免根据自己的逻辑推论服务对象对于问题的理解,或者运用周围他人的看法概括服务对象的问题。</p><p>4、社会工作者最近在撰写一份与服务对象李某有关的书面内容。在这份书面内容中,包括如下内容:</p><ul><li>A:个案资料</li><li>B:服务计划</li><li>C:问题诊断</li><li>D:服务协议</li></ul><p>答 案:B</p><p>解 析:一般而言,服务计划的基本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①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职业等情况;②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主要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③理论的依据,包括依据的主要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④服务计划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子目标;⑤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预计达到的成效以及发掘和运用的资源;⑥服务开展的期限,包括每一次和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以及总的时间期限;⑦联系方式,包括直接见面和不直接见面的联系方式。</p><p>5、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走访时,有居民反映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在这方面是否存在“比较型需要”,社会工作者适宜的做法是()。
</p><ul><li>A:向更多居民了解社区文体活动场地是否够用</li><li>B:查找有关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政策文件规定</li><li>C:观察居民使用现有文体活动场地的情况</li><li>D:了解其他同类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情况</li></ul><p>答 案:D</p><p>解 析: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与某种事物所作的比较。如一些居民获得了服务,但另一些相类似的人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服务这些不知者在他们了解这些情况后便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与其他个人或社区比较雨产生的需要称为比较型需要。比较型需要可以由居民提出,也可由专家提出。选项A属于感觉型需要;选项B属于规范型需要;选项C属于表达型需要。故选D。</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关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p><ul><li>A:定性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排除研究者的“观察者偏差”</li><li>B:定量研究重视从理论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形成研究假设</li><li>C: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可以整合到同一项研究中</li><li>D:定量研究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和微观层面的研究</li><li>E:定性研究主要依托非控制的自然手法进行资料收集</li></ul><p>答 案:CE</p><p>解 析:A选项,定量研究可以排除观察者偏差,定性研究不可以排除观察者偏差。B选项,定量研究是先形成假设通过演绎推理验证假设,B选项错误。D选项,定性研究适应不熟悉系统和没有大量资料的。故本题选CE。</p><p>2、在设计小组活动时,制定的小组规范包括( )。</p><ul><li>A:秩序性规范</li><li>B:时间规范</li><li>C:角色规范</li><li>D:政治规范</li><li>E:文化规范</li></ul><p>答 案:ACE</p><p>解 析:ACE
</p><p>3、老李经商失败后赔得血本无归,还欠下了巨额债务,遂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家人发现后及时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立即介入。此时,社会工作者应遵循的介入原则有()。</p><ul><li>A:及时处理</li><li>B:限定目标</li><li>C:输入希望</li><li>D:提供支持</li><li>E:放松练习</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此题考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p><p>4、为了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环境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小余在社区开展了一项“社区随手拍”活动,鼓励居民将自己看到的社区环境中的亮点和问题用手机拍下来上传给社区,并定期将居民的作品制作成海报,张贴在社区宣传栏内。小余发现整理照片需要大量人手,洗印照片和制作海报也需要一笔费用。为了实施这项活动,从社区资源开发的角度,小余可以进行的工作有( )。</p><ul><li>A:联络社区团体和组织,协助招募活动的志愿者</li><li>B:发布社区活动广告,从居民中直接招募志愿者</li><li>C:走访自己熟悉的社区商户,鼓励他们为活动捐款</li><li>D:向所在区政府申请经费,为活动提供全程赞助</li><li>E:申请机构专门款项,购买一台用于活动的照片打印机</li></ul><p>答 案:BC</p><p>解 析:此题暂无</p><p>5、划分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 )。</p><ul><li>A:当地风俗与习惯</li><li>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li><li>C:个体主观体验</li><li>D:统计学标准</li><li>E:行为适应性标准</li></ul><p>答 案:BCDE</p><p>解 析: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①个体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②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行为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③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行为,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④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反之就是偏差行为。题中,可用社会规范与价值和行为适应性标准来判断小涛的行为属于偏差行为。</p>